庞蕴
【注释】迷:迷惑。爱欲心:指贪爱女色之心。 悟理:指理解道理,即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火成灰:比喻人由迷乱到觉悟的过程。 妄尽:指贪心尽除,妄想全部消除。 【赏析】这是一首劝诫诗。诗的前两句以“迷时”与“悟时”作对比,说明人从迷乱到觉悟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从无明中解脱出来,得到解脱的本性。“火成灰”,比喻人从迷乱到觉悟的过程,就像火烧掉一样,烟消灰灭。后两句则用“当知”一词
【注释】 这首诗偈是一首佛教的颂诗。“起”指修行,“行”指修行的行为,“三界”指世俗世界、色界、无色界。“诸法”指一切事物。“自无生”指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存在的。“腾腾”意为“飘忽不定”,指佛菩萨在三界中随意来往。 【译文】 当修行时,只有佛在行;当佛在行时,众生都在修行。 在三界之内,诸法都是自然地出现,没有一种事物的产生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的。 【赏析】 此诗通过对比
注释: - 大海:指广阔的海洋。 - 淼:广大无边无际的样子。 - 众生:指所有的生命。 - 自著枷: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 - 出妙德: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 - 劳算沙:烦恼如细沙一般纷扰不断。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人生哲理的诗,以大海为喻,描述了生命的广阔与无常。首句“大海淼无涯”形象地描绘了海洋的广阔和无边无际,暗示着人生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
【注释】: 珠:珍珠。藏中:指藏宝洞。显赫:形容光芒四射。昔日:过去,从前。逃走为穷子:指过去的穷人。富儿:富人的儿子。 【赏析】:《杂句》是唐代诗人王建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共十首,都是七言律诗,内容主要涉及贫贱富贵、生老病死等人生话题。 第一首《杂句》描写了从贫困到富有的过程,反映了人生的起伏变化,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理解。全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珍珠由藏匿到显露的过程
【注释】 学:指科举考试。一种学事业:指科举考试,是当时读书人的主要学业。登选场:指应考中举。他乡:指应试的地点在外地。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作者以“落榜”者的身份,对那些口称“义理”而实际上却误入歧途,因而不能通过科举考试的人表示愤慨。 诗的第一句说,科举制度是一种学问事业,人们为了求取功名,都来参加科举考试。第二句说,这些人之所以落第,是因为他们口头上讲义理(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注释】 胜:佛教用语,指悟道。薪火:佛教用语,指修行的正法。拾柴:比喻为修行而忙碌奔波。 【赏析】 “无求胜礼佛”,意思是说:不求得佛法,自然就会得到佛法。这两句诗是告诫我们不要为了得到佛法而不择手段。 “知足胜持斋”,意思是说:只要心里知足,就无需再去持斋。这两句诗是告诉我们要知足常乐,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享受。 “本自无薪火”,意思是说:本来没有修行的动力
【注释】: 孙儿(孩子)——儿子。 正哭声——正当啼哭的婴儿。 母言来与金——母亲说给你一些金银。 捻他黄叶把——用手指捏住他的小手。 正声音——像婴儿的啼哭声一样好听的声音。 译文: 孙儿正在哭泣,母亲告诉他给她一点钱财。 他的母亲用小指头捏着他的小手,让他听那婴儿的啼哭声。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送人往京》。诗中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和朴素自然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生动而温馨的画面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前两句“前人若有事,我犹佯不知”是说:如果前人有什么问题,我还会假装不知道。这一句是说自己不会在意别人的事情,也不会去管别人的闲事。“佯”,通假字,意为假。第三句“何况他无问,谗舌强卑卑”是说:更何况他连个问题都没有询问,反而用谄媚的舌头来诋毁你。“谗舌”,指那些挑拨离间的小人,这里指那些喜欢搬弄是非、说人坏话的人。“卑卑”,形容说话的语气低微
【注释】 1. 师子:狮子。 2. 野干(hàn):一种水鸟。 3. 香象:印度的大象,这里指佛教中的“香象”,即菩萨像。 4. 感得:感动。 【赏析】 《劝君师子吼》是一首劝诫诗。诗的首句用狮子、野鸭作比喻,劝告人们不要像野鸭那样发出叫声;第二句以香象、凤凰作比喻,劝说人们要有崇高的品德和修养,才能感得凤凰来迎。这首诗语言简练通俗,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注释】 1. 杂句:佛教用语,指非正法的、不清净的语句或文字。这里指禅宗中一些看似有道却无道的语句。 2. 持心:保持一颗纯洁之心。离欲:远离欲望。贪涅槃:追求涅槃(佛教术语,指达到一种超脱生死的境界)。 3. 一向:始终。他方:指西方净土。 4. 论:探讨、研究。实行:修行。 5. 枉:徒劳。功夫:指修行的方法和努力。来去苦:修行过程中经历的各种苦难。 6. 空色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