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蕴
【注释】 杂句:诗的一种体裁,每句都由两行组成,第一行是诗句,第二行是注解,两句之间没有标点。 余有一大衣:我有一条特别的大衣。余:我。大衣:指僧人所穿的衣服。 非是世间绢:不是人间的丝绵。绢:丝绵。 众色染不著:各种颜色都不能沾染到它(指大衣)。 晶晶如素练:洁白晶莹,就像白色的绸带一样(指大衣)。 裁时不用刀:裁剪的时候不用剪刀。 缝时不用线:缝制时不用针线。 常持不离身:经常携带在身上。
【注释】 无事失却心:没有事时失去心性。 走向门前觅:到门前去打听,寻找。 旧知识:旧友或旧相识。 寂绝:寂静无声。 却归堂上审思看:回到家里再仔细思考一下。 改却众生称心安:让一切众生都满意。 出外求知识:到外面去寻找知识。 自向家中入涅槃:在自己家里悟道成佛。 大丈夫:有志气、有作为的人。 昔日有,今日无:过去有,现在没有了。 家计破除尽:家里的财产被破败殆尽。 赎得一群奴:用钱财买回了奴仆
【注释】1. 杂句:指佛教禅宗的公案。公案,即公案诗,是佛教禅宗用来考问学人、考验心性的问答式诗歌。2. 应化:随缘变化。3. 一合相:一种境界。4. 亿(yì):数量词,表示多。5. 聚尘:尘埃。6. 赏析:本首诗用禅宗公案诗的形式,以“非故亦非新”起兴,引出了“应化随缘百亿身”“若有真如一合相”“一亿还同一聚尘”等思想境界,表现了佛教禅宗中随遇而安、随缘度世的人生哲学观念。 非故亦非新。
杂句 阿难贝多叶,持来数千劫。匕宝藏中付迦叶,分为十二部,析作三乘法。 注释与赏析: - “阿难贝多叶”:此处的“阿难”可能是对一位高僧的尊称,而“贝多叶”在佛教中通常指的是佛经或经文。 - “持来数千劫”:表示这些经文被持有了很长时间,经历了无数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 - “匕宝藏中付迦叶”:这里可能指的是经文中的智慧或教义被转交给了“迦叶”,迦叶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之一
【赏析】 本诗取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一首偈语。“色”指世间万物,“空”指一切法皆无自性,即空性。本诗以“色空”为主题,阐述色与空的关系:色非我所取,但因执著于色,故见色无常;我虽非色,然在色中,故见家乡,意指色即是空。此乃禅宗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注释】 1. 本诗为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 2. “取空是取色”,意为追求空的境界,实际上是在执著于有的境界。 3.
这首诗的翻译是:“六根清净,六尘无染,六识皆空,三十六物皆大圆镜。” 注释: - 正中正:这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法门,意思是要心如止水,不为五欲所动。 - 心王如如:这是佛教中的修行目标,意思是要心如明镜,不被一切所迷惑。 - 六根莹:这是佛教中的修行方法,意思是要用清凉的心去净化六根,使之清净。 - 六尘空:这是佛教中的修行境界,意思是要心如虚空,不受任何外物的干扰。 - 六识净
杂句 行路易,行路易,内外中间依本智。 本智无情法不生,无生即是入正理。 非色非心放一光,空里优昙显心地。 名为智,智为尊,心智通同达本源,万物同归不二门。 有非有兮理常存,无非无兮无有根。 未来诸佛亦如是,现在还同古世尊。 三世俱皆无别道,佛佛相授至今传。 注释: - 杂句:这是一首表达佛教哲理的诗。 - 行路易:形容道路平坦,容易行走。 - 内外中间依本智:意思是无论外在如何变化
【注释】易复:即“易”和“复”,指佛教的八正道。五阴:即色、受、想、行、识。真智:真实智慧。十方世界:佛经中把三千大千世界称为十方世界。一乘:指佛陀所教法门,即“一乘佛法”。无相:佛教用语,指超越一切有为法,不立形相。岂:怎么。 【赏析】 这是一首颂文诗。颂文是佛教徒为了歌颂释迦牟尼佛而写的赞颂文章,内容多为颂扬佛陀的功德和弘扬佛教教义。《杂句》以颂文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佛理的理解。
【注释】 杂句:杂乱的句子。 屋:佛语,指心。 贪瞋痴:佛教称人的三种烦恼。 达本源:觉悟真理。 恶知识:错误的思想、学说和见解。 【赏析】 这是一首禅宗诗。这首诗是说,出一屋子,进一屋子,来来去去教他哭。来去只为贪瞋痴,现在悟罢须知足。知足常须达本源,去却昔时恶知识。恶知识,将伊作手力法施无前后,共护无生国。 这首诗的大意是,人来到世上,要经历许多事情。这些事都与自己的心有关。在世间
杂诗其二 万法从心起,心生万法生。 法生同日了,来去在虚行。 寄语修道人,空生慎勿生。 如能达此理,不动出深坑。 注释: 杂诗其二:这是一首描写修行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修行的过程和境界,表达了对修行者的期望和提醒。 万法从心起:万法,指一切现象;心起,指内心产生的念头或欲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切现象都是从内心产生的。 心生万法生:当内心产生念头或欲望时,就会引发万法的出现。 法生同日了: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