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熥
【译文】 西湖的春色虽薄城,但东风已到武林门。 暖风回荡邹阳的琴声,诗人病后吟出越人的诗篇。 儿女在异乡泪湿衣襟,故国风光让人心碎。 西湖有狂客,我与他相对酒杯,深醉其中。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春天西湖景色的抒情诗。首联“春色薄城阴,东风到武林”描绘了春天的西湖景色,春风轻拂,湖面波光粼粼,岸边柳絮飘飘,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颔联“暖回邹子律,病作越人吟”则通过邹阳和越人的典故
【注解】 1. 毗陵:今江苏镇江,古称毗陵,作者曾官至毗陵县令。2. 棹(zhào):船桨。3. 经桥合:指经过桥梁。4. 寒流:指冬天的江河水。5. 竹叶:一种酒名。6. 梅花:一种花名,这里指代酒名。7. 微名:微小的名声。8. 萧萧:形容白发的样子。9. 两鬓:指双鬓,借指年岁。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是诗人罢去官职后,在江边小舟中所作。首句起笔不凡,点明时间与地点
王百谷招饮半偈庵 岁晚过吴市,飘零念此身。 投君三指刺,醉我百壶春。 名下无虚士,天涯有故人。 相逢谈半偈,江上月华新。 注释: 1. 岁晚过吴市:岁末时分,诗人经过吴市。 2. 飘零念此身:形容自己漂泊不定,思念自己的身体状况。 3. 投君三指刺:向君王投出三指的匕首。 4. 醉我百壶春:让我在春天里沉醉。 5. 名下无虚士:没有虚名的贤者。 6. 天涯有故人:远方有老友。 7. 相逢谈半偈
【解析】 此诗是诗人闻临洮府兵败消息后所作,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首句“闻说临洮府”点明题中临洮府,即指吐蕃与唐朝的边境。第二句紧承首句,写吐蕃今年没有侵犯唐朝。第三句“图恢复策”表明收复失地是诗人的迫切愿望,也是他的主张。第四句“不必议和亲”说明收复失地并非只有战争才能实现,和平谈判也不是解决的办法。全诗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采取果断措施,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 【答案】 译文
解析: 诗句释义: 1. “薄暮” - 指天色已晚,日落之时。 2. “匹马黄沙路” - 形容在黄沙路上骑着马行走,环境荒凉且孤独。 3. “萧萧欲断魂” - 形容风吹动树叶的声音让人感觉悲伤到了极点。 4. “天涯多少恨” - 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或朋友的深深思念与无尽的遗憾。 5. “况乃近黄昏” - 暗示着时间接近夜晚,增添了一种凄凉和忧郁的氛围。 译文: 在黄昏时分
偶成 吟咏随真性,行藏听自然。 因穷闲半世,托病谢诸缘。 乞字人催债,脩琴铺索钱。 辛勤犹一事,洗砚竹根边。 注释: 1. 吟咏随真性:随心所欲地吟咏诗歌。 2. 行藏听自然:行为和命运听从自然的安排。 3. 因穷闲半世:因为贫困而过着悠闲的生活。 4. 托病谢诸缘:假装生病以躲避各种责任和义务。 5. 乞字人催债:向需要借钱的人讨要债务(乞字可能是指乞丐或贫穷者)。 6. 脩琴铺索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晓诗作内容,抓住其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江阔帆影迟,夜久砧声歇”意思是说江面宽广,帆影迟缓,夜色渐深,捣衣的砧声也渐渐停歇。“江阔帆影迟,夜久砧声歇”,这两句是写诗人夜晚在船上观景时所见所闻的情景。“江阔”、“帆影”、“夜久”、“砧声”都是眼前之景,诗人通过观察、想象,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夜景。诗人站在船头
马上 去国八千里,堪嗟行路难。 马头天欲尽,犹不见长安。 注释与赏析: 1. 诗句解读: - "去国八千里":离开故乡(国)时已经走了八千里远。 - "堪嗟行路难":难以为情,旅途艰难,行走困难。 2. 译文: - 离乡背井,离家已有八千里。 - 路途遥远,行走艰难,令人哀伤。 3. 关键词解释与赏析: - "去国八千里":指离开故土,远离家乡。 - "堪嗟行路难":形容旅途的艰辛和困难
【注释】 空林:深林。 修竹:修长的竹子,这里借指清幽的竹林。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置身于幽静的山林之中,漫步于苍翠欲滴的树林深处,斜照的阳光洒满了山麓。四周一片寂静,除了偶尔传来蝉儿的鸣叫声外,似乎没有其他人的存在。然而,当诗人的目光转向茂密的竹林时,他发现在这片宁静的环境中竟有如此生机勃勃的景象,不禁赞叹不已。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和谐。诗人通过对斜阳
注释:曾经的大诗人已离世,我与他成了死别。痛心的是他在绝壁间弹奏的琴声。西州是洛阳,他生前经常来此游玩,如今只能感慨他的离去。衡门是古代隐士所居之处,芳草萋萋,表达出我对他的深深怀念之情。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曾大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无常、人事代谢的感叹。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