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丰
潮到看人发舟 潮水涌来时,人们开始乘船出发。 潮信犹为小,风声未至雄。 虽然潮信尚小,但风势已显雄壮。 船轻争向上,江阔敢当中。 船只轻巧,竞相驶向远方; 江面广阔,敢于直面挑战。 持后柁宣力,当先帆用功。 舵手用力控制船尾舵, 帆手努力使船前进。 区区篙艕桨,罪与素餐同。 那些微不足道的篙桨, 也会被认为有罪
我们来解析这首诗的格式要求。 1. 诗句:先输出诗句。 2. 译文:后输出对应诗句的译文。 3. 注释:在每句诗的下方加上必要的关键词并附上注释。 4. 赏析:最后对整首诗进行赏析。 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第一句:水作琉璃碧,霞为琥珀红。 - 水作琉璃碧:这里用“琉璃”来形容水的颜色像碧玉一样清澈透明。 - 霞为琥珀红:用“琥珀”来形容晚霞的颜色,即红得像琥珀一样鲜艳。 - 注释
注释: 1. 丁未上元后二日得老儿稚子平安三日得三从四十伯五十九叔讣 译文:在丁未上元节后的第二天,我得到孩子们平安的消息;又过了三天,我得知三从、四十、五十九、九十四叔的噩耗。 2. 姑无忘冢妇,祖未识头孙。 译文:你(妻子)不要忘记家中那位年迈的老妇人,我祖父还不认识他的儿子(即孙子)。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关心和思念之情。诗人通过询问妻子关于家中的情况,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牵挂之情
《檄充晋康考官舟行薄暮霞光与水相映缅怀诸幕兄》是一首表达对过去共事时光的怀念之情的古风诗。下面将逐句进行详细释义: 1. “檄充晋康考官”:这里“檄充”意味着被任命为考官,而“晋康”可能是指考试的地区或名称。 2. “舟行薄暮霞光与水相映”:描述作者乘船行进在傍晚时分,夕阳下的晚霞与江水相互映照的景象。 3. “缅怀诸幕兄”:表达了对同僚们的深情怀念,可能是在共同工作或学习期间结识的朋友。
【注释】 丁未: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上元:农历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后二日:指上元节后的第二天。老儿稚子:指作者的两个儿子。平安:指两个儿子的安泰。三日得三从四十伯五十九叔讣:三天之内接到了三个父亲的死讯。“三从”即《礼记·内则》所载,古代女子婚后三年守寡为“一从”,父母在世时守寡为“二从”,父母死后守寡为“三从”。四伯:古代称同辈兄弟中的长者为“伯父”,故称四个伯父的死讯为“四伯”
注释: 檄往校旁郡艺舟行值董仲修来赴漕试复小舣相揖叙乃行 檄文前往邻郡,我乘船顺流而下,在途中遇见董仲修来参加漕试。 命为天所左,身落广之东。 我的官职被贬到广东,我落在广东东部。 剩有南归雁,全无北至鸿。 我只剩下南归的大雁,没有北方的鸿雁。 夜怀浑欲恶,秋事半归空。 我夜里的心情很糟糕,秋天的事也变得空虚。 重九黄花酒,相期一笑同。 我们约定重阳节时一起喝酒聊天。 赏析:
【解析】 此题考查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先通读全诗,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注释、重点字词和写作手法等,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入德庆舟中看雨”,点明地点、时间及人物,交代了诗人观雨的背景;“云合苍天怒”,描写云层聚合的样子,表现了乌云密布、气势逼人的景象,突出了暴雨来临前的紧张气氛;“风生老木号”,写狂风呼啸,树木在狂风的摧残下发出悲鸣声
让我们分析题目中给出的诗句和要求: 1. 诗句:“檄往校旁郡艺舟行值董仲修来赴漕试复小舣相揖叙乃行” 2. 要求:将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将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最后给出赏析。 我们逐句翻译这首诗: 1. 檄往:发送(命令或文书) 2. 校旁:旁边(靠近学校的位置) 3. 郡艺:郡中的艺人 4. 舟行:乘船而行 5. 值:遇到 6. 董仲修:董仲舒的后代,此处指代董仲舒的儿子董仲舒之孙
【注释】 1. 檄(xì):古代公文,此处指诏书、檄文。德庆:古郡名,今属广东省。 2. 过:经过,这里指路过。 3. 山毛:指山间雾气,雨后散开。 4. 生:长出。这里用来形容潮水上涨。 5. 群鸦:乌鸦。晚色:傍晚时分的颜色。 6. 一:指一只。鹊(què):喜鹊。发:发出,这里是形容喜鹊的叫声。 7. 为客:做客。 8. 其容宽作程:形容人的仪容和风度宽大得足以行走千里。 9. 吾痴:我傻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圈出相关诗句和关键词语,再分析这些词语的意象特点,最后结合全诗内容进行赏析。“暇日集越王台”一句中的“暇日”是闲暇之日的意思,而“集”字有会聚、聚会之意;“越王台”则是越王勾践曾经居住的地方,所以这里的“集”可以理解为聚集、会聚的意思。“着脚卧云室,回头盖海亭”两句中的“着脚”“回首”是动作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