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雍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诗人李东阳。诗中描绘了一位将军在战场上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诗的前两句“凯还图为总兵官彰武伯杨公题”描述了一幅壮丽的战场图景。诗人通过对画面的描述,展现了将军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以及他指挥士兵冲锋陷阵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这场战争胜利的信心和期待。 诗的中间四句主要描绘了将军在战后的情景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主要对象——雪景,然后结合题目要求作答。注意不要遗漏关键字词,如“客乃文范先生之贤孙”,这是对陈雪堂的称呼;“寒不入芙蓉帐”是说大雪纷飞时,室内却很暖和。 【答案】 ①“客乃文范先生之贤孙”:这是对陈雪堂的称呼。②“门前大雪随风扬”:大雪纷飞时,室内却很暖和。③“迎宾须似王元宝”
【注释】 李公:指李翱。少卿:官名,唐时称秘书省校书郎为“少卿”。邮亭: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或旅客的场所。苏黄:即苏轼、黄庭坚。宋代著名诗人。 【赏析】 此诗是作者送友人李翱出京,到小箬驿去任职而作的赠别诗。 首联点明送别的缘由。“平生”句,表明自己一生不愿与俗人交往,鄙视权贵;“下视”句,说明自己对权贵的看法,像看秋毫(比喻极微小的东西)一样。“羡君”二句,写李翱文章冠天下,自己十分钦慕他的才华
送兰庵先生至常山临别情不能禁歌以泄之 常山山头秋月明,常山渡头秋水深。 —— 常山(今属河北省)的山上秋夜明亮,常山渡口的水很深。 行人欲别不忍别,两意各忍无限情。 —— 行人想要分别但又不忍心,彼此心中各自忍受着无尽的情感。 忆在滦河折杨柳,三载相思百年久。 —— 回想过去在滦河边折柳赠别的场景,已经三年了,相思之情如同百年一般悠长。 客中欢会能几时,何事匆匆又分手。 ——
胡文选葡萄为戴主事宝题贰师将军破西域,佳种传来满中国。上林苑里栽更多,铨曹遗老曾亲食。 爱兹品味珍且长,朝回墨洒云烟香。盘柯蔓衍交密叶,结实磊落垂浓光。 恍如青油帐幕攒翠羽,又如黑水晶珠贯金缕。清宵凝露坠龙须,白昼腾霜笼马乳。 戴君得之拱璧同,求题愧我非诗翁。解酲不羡魏文帝,奉母空怀陈侍中。 注释: - 贰师将军破西域,佳种传来满中国:贰师将军指的是李广利,他是汉武帝时期的将领
湖口阻风拨闷 江头日日南风恶,上下风帆总深泊。 行人欲渡未能渡,独倚蓬窗叹萧索。 寄语行人且放怀,樽中有酒还须酌。 行止从来悉在天,清闲真是浮生乐。 注释: 湖口阻风拨闷:湖口阻风,即在湖口遭遇大风而停船不前。拨闷,排解心中的烦闷。 江头日日南风恶:在江边天天遇到恶风。南风,指东南风。 上下风帆总深泊:船上的风帆都被风吹得紧紧的,都停泊在那里,没有移动。 行人欲渡未能渡:行人想过河却无法过去。
解析: 这首诗是一幅画作的题词,通过描绘画中鸟类的形象与生活状态,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向往。以下是诗句和译文、关键词注释及赏析: 1. 诗句与译文: - 第一句:九鹚图为孟仪宾题。九鹚图——指这幅以九只野鸟为主题的画作。孟仪宾——作者的朋友或同僚,可能是一位官员或者文人。 - 第二句:“有鸟有鸟名舂锄,霜衣雪发形清癯。” —— 有鸟,即画中之鸟,形似舂田用的锄头,羽毛如霜如雪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英勇无畏的将军翁继武的形象,他具有卓越的智勇双全,能指挥千军万马,使敌人闻风丧胆。他的军事才能卓越非凡,曾斩过滇池蛟龙,射过阴山虎豹,声名显赫,无人能及。 这位将军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他渴望更多的荣誉和名声。因此,他在军中的地位已达到了顶峰,但他却选择离开军队,回到家乡过着闲居的生活。他的行为举止优雅得体,雅歌投壶,祭奠征虏,展现了他对礼法的尊崇和对国家的忠诚。
【解析】 刘佥宪廷美是宋徽宗宣和年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端明殿学士。此诗为题画诗,应与《书史会要》中记载“右军小楷,如‘永和九年’,‘初平帖’,‘奉圣法王赞’,‘黄庭经’等帖,皆字势雄强,结体疏朗”有关。“隔凡洞”当是“障”的误写或传写之误,意为“屏风”。 【答案】 刘佥宪廷美(1098一约1168)字季和,一字子羽,号东阳野逸,钱塘人。宣和五年(1123)登进士,调秀州司户参军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诗的主题是关于丧子的悲伤和对生命的感慨。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解释: 慰同寅余公丧子(注释:安慰你,因为你失去了你的亲人) 昔有东门吴,子死无忧情(注释:从前有一个名叫东门吴的人,他在孩子死后,他的忧虑就消失了) 又有卜子夏,哭子乃丧明(注释:又有一个名叫卜子夏的人,他哭他的儿子,结果他自己也失去了眼睛) 古人失子同切已,哭与无忧不相比(注释:古人失去孩子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