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
注释: 人传三异真名吏:人传指的是世人的传言,三异指的是三种奇特的事情,真名吏是指真正有才能的官员。 古者九能可大夫:古者指古代的人,九能指的是古代的九种才能,可大夫是指可以担任大夫之职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集字联,通过集字的方式表达了对古人才华和德行的赞美。首句“人传三异”指的是世人对某人的传言中包含有三种奇特的事情,这暗示了此人的非凡才能和独特魅力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审清楚题目要求,如本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因此要逐句翻译,然后分析内容。 “前席争传宣室对”,意思是:以前在座中有人争相传说与皇帝讨论朝政的事情,即指汉文帝与贾谊谈论朝政问题。 “等身唯守鲁堂书”中的“等身”是古代量词,一尺见方的东西为一“身”,这里指书籍
【注释】: 情文:情致和文辞。尊彝古:指古代的礼器,这里借指古人的德行。志节:意志和节操。应争日月光:意指应当与日月争辉。 【赏析】: 这首诗是集字联,要求对仗工整。首句“情文欲共尊彝”中“情文”指的是作者的情感和文字才华,“尊彝”指古代的礼器,这里借指古人的德行,意思是说作者的情感和文字才华应该与古人的德行相媲美;“志节应争日月光”中“志节”指的是人的志向和节操,“日月光”指日月之光
【解析】 “集字联”指将人名、地名、诗句等以字为单位,组合成对偶。 子瞻:苏轼的别号。 却喜:喜欢。 文与可:文同,北宋画家,苏轼好友,善竹石。 鲁直:黄庭坚的别号。 伯时:李公麟,北宋画家。 赏析:“子瞻却喜文与可;鲁直深知李伯时。”这两句是说,苏轼喜欢文和可(文同),黄鲁直了解李伯时。“子瞻”即子由,苏轼的弟弟。“却喜”表明了苏轼对文、李二君的敬慕之情。 【答案】 集字联 子瞻却喜文与可
悦心未厌无名画,积行唯收有用书。 注释:心情愉悦,不满足于没有名气的画作;积累德行,只收取有用的书籍。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和知识追求态度的诗句。诗中“悦心未厌无名画”表达了作者对于艺术作品的态度,即使作品没有名气,但只要能够让自己心情愉悦,那就是有价值的。而“积行唯收有用书”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知识的态度,认为只有那些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才是值得去积累和学习的。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方式
【注释】 古文:指古代的汉字,是汉族文字的源头。 卫东:即东周的卫国(今河南淇县)。 八分:指隶书,汉代通行的一种字体。 师宜官:即李宜官,汉元帝时的尚书令。 【赏析】 这首集字联,以“古文”、“卫东”和“师宜官”三字为上联,下联则用“八分”、“特数”和“官”字。 上联中,“古文”二字,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古文字(古文),二是古文字学(文),二者合在一起,意为“古代的书”,即古文之学
【注释】 五香:指佛教的五味(酸、苦、辣、甜、咸)。佛海:佛国。百尺书城:形容高大的书城,也比喻学问高深。半倚天:一半倚靠天空。 【赏析】 “五香”是借代佛国,佛国无边无际,没有可以安身的地方;“百尺”是形容书城之高,也喻意学问之深。 诗中用“真无地”、“半倚天”来形容佛国和高深的学问,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尊重和向往。同时,“真无地”与“半倚天”也形成了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学问的重要性
【注释】 集字联:把“曾子日三省”的三个词合成一个字的对联。 “当如”即“应当”,“曾子日三省”出自《论语·里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更为”即“另外”,“张公”指张巡,他守睢阳,力拒安史叛军100余日。 【赏析】 这是一副集字联。上联是说,我们应当像孔子一样,每日多次检查自身,反省自己的行为;下联则说,我们还应另外增加一点思考,那就是像坚守睢阳城而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张巡一样
注释1:入世,指进入社会。 注释2:才,才能。 注释3:须,必须。 注释4:节,节制、节制自己的行为。 注释5:积德,积累德行。 注释6:传家,传承家族。 注释7:积书,积累书籍。 赏析:此联以“入世”和“传家”为题,强调了人才和德行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并为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整首诗语言平实,寓意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注释】 友来:友人光临。论文:讨论学术问题。座:座位。书就:写成文章。还思:考虑。作跋人:为作品写后记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集字对联,由上下两阕组成。上阕“友来辄入论文座”是说朋友来访,便坐下来谈论学术问题;下阕“书就还思作跋人”则是写文章完成后,还要考虑写后记的人是谁。整副对联寓意深远,既表现了作者的谦逊好学,也反映了他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