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修
【译文】 妄谈般若宗,误引群聋学我聋。 夙契心源形实相,事随世理显虚空。 人因有执机皆塞,物为无情道尽通。 可是个中真的处,太阳西去水流东。 【注释】 1. 妄谈:随意谈论,不经思索地讨论。 2. 般若:佛教术语,指般若波罗蜜多,即智慧。 3. 宗:这里指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流派。 4. 群聋:一群聋子。比喻无知的人。 5. 夙契:早有默契或相通之意。 6. 形实相:形容事物的表象和实质。
1. 诗句释义 渔火村镫两黯然 - 渔火:指夜晚渔船上的灯火,常用来形容夜晚的宁静。 - 村镫:古代乡村用来照明的灯笼,通常用于夜间活动。 - 黯然:形容词,形容心情沉重、情绪低落的状态,这里指的是由于夜色的宁静而引起的一种淡淡的忧愁感。 暮云空隙见长天 - 暮云:指傍晚的天空中聚集的云彩。 - 空隙:空间或时间间隔。 - 长天:宽阔的天空,这里指天空的辽阔。 - 见:看见
【注释】 合江:即《登合江亭望蜀中诸山》,作者王勃,是一首山水诗。 峨嵋路:即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有“蜀山之王”的美称。 般若船:即般若寺的船。般若寺位于合江亭附近,故称般若船。 云峰呈晓景:指峨眉山的晨霞映照的云峰景色如绘。 仙树带秋烟:指峨眉山的树木和秋日的烟雾。 咫尺翘瞻处:指登上峨眉山山顶后,可眺望远处的景象。 第一天:指峨眉山主峰,海拔3099米,为成都平原至西昌盆地之间最高的山峰
这首诗是送亲礼师登戒的,内容如下: 1. 幻途无处不朝真,从此休言涉世尘。 - “幻途”:比喻人生旅途中的虚幻或曲折之路。 - “无处不朝真”:表明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真理。 - “涉世尘”:指在人世间经历尘世的纷扰和诱惑。 2. 陟屺正堪慈月好,登堂又喜觉华新。 - “陟屺”:登上高处,这里指代修行或修行者的境界。 - “慈月”:形容月亮明亮、柔和,象征着慈悲和温暖。 - “登堂又喜”
幻途无处不朝真,从此休言涉世尘。 陟屺正堪慈月好,登堂又喜觉华新。 三迁教子缘方得,六十耆英道正亲。 此去报恩兼利众,坦然显现法王身
合江山色好,耐可雨连绵。 欲觅峨嵋路,须凭般若船。 云峰呈晓景,仙树带秋烟。 咫尺翘瞻处,将登第一天。
“明修”是清代诗人。 清代诗人“明修”的《示众》展现了诗人对般若和宗派的批评视角,通过佛教概念来指涉现实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满。《示众》诗中,诗人通过对比空谈与实践、形与实,批判那些只知言谈而忽视实际行动的人,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生活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