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
【注释】 乙卯: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 重至西湖:再次来到西湖。 口号:诗篇,即《西湖杂咏》。 聚散由知有定缘:相聚离散自有其一定缘分。 故人:老朋友。 各凄然:各自感到凄凉哀伤。 观河莫话波斯面:观看黄河不要谈论波斯人的面貌。 已隔风轮五百年:已经隔了五百年了。风轮:指代时间。 【赏析】 这是一首写诗人在西湖的见闻感受的七绝。全诗以“故人”为中心意象,将西湖与故人联系在一起
诗句释义: 1. 江门帆点夕阳明:描述江门处,夕阳下船只的帆点缀出一片明亮的景象。 2. 江上愁心向晚生:表达作者在江上时,因日落而引起的忧愁之情逐渐增长。 3. 我寄悲怀东海若:表示我将自己的哀痛寄托给大海中的东海岛(可能指的是蓬莱仙山或东海上的某个岛屿)。 4. 要回胥种荡蓬瀛:意为想要回到那些被风扬起的蓬草之中的仙岛,也就是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 译文: 夕阳映照江上的船只
【解析】 此诗为作者在简西岩老人处所作,写诗人与简西岩老人的交往情景。首联写老人无寐之苦;颔联点明“文心失侣”之痛;颈联以白鹄传书、苍龙泼茗为喻,写出了老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尾联写自己因感同身受而自得其乐。全诗语言平易,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 【答案】 译文: 炎夏无眠夜难熬,倚窗等待曙光来。 眼疾看花更觉得,文人失伴不豪迈。 飞来的大雁带来书信,想到他正在品茶花。 独乐情怀随处有
乙卯年五月,诗人重游西湖,有感而作。 来趁西湖五月凉, 趁着这五月的凉爽气候,来到西湖欣赏景色。 凭阑尽日醉湖光, 靠在栏杆上,整天沉醉于西湖的美景之中。 圣因寺古佛无语, 在圣因寺中,看到古佛静静地坐在那里,仿佛什么也没有说。 一杵残钟摇夕阳, 在寺庙外,听到一杵钟声在夕阳下摇曳,显得格外凄凉。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游览西湖时的喜悦和感慨。首句“来趁西湖五月凉”
诗句释义: 1. 寥天一去入寥阳,翻觉云居数劫忙。 - “寥天”指的是高远的天空,“一去”表示消失或离开,“入寥阳”可能意味着进入另一个世界或空间。整句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暗示着某种事物的终结或离去。 - “翻觉云居数劫忙”中的“数劫”指很长的时间,“忙”则表示忙碌或紧张的状态。这句话描绘了一种忙碌或紧张的场景,可能是对某个过程或活动的描写。 2. 法乐静时常在耳,鬘花萎后别生香。
【译文】 江上穷愁十日霖,松高独受寒风厄,凤老甘当众鸟侵。 睚眦一夫成世变,是非千载在公心。 言妖舌毒纷无纪,吞炭聊为豫子喑。 【注释】 寄上虞山相国师:寄赠给上虞山的相国师。寄上虞山,即寄赠给上虞山的相国师。相国师,古代官职名,掌管礼乐、祭祀等事。上虞山:山名,位于今浙江上虞市西南。《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一引《图经》云:“上虞县南有上虞山,山有古庙。”相国师,官名,掌管礼乐、祭祀之事
西湖游船轻泛,平浅水面划破波纹。 隔岸牛鸣声中,道路弯曲迂回延伸。 桑田变迁,历史如烟,是否已将旧习遗忘? 中流独处,与鸥凫为伴,悠然自得。 赏析: 此诗以西湖的自然风光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首句“游船平浅泛槎䒀”描绘了湖上游船轻泛的场景,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接着两句“隔一牛鸣路转纡”则通过牛鸣声和道路的变化
湖上波光罨雪光,张祠清绝胜刘庄。 仙人自爱楼居好,六面山屏晓镜妆。 西湖之美,如诗如画,令人流连忘返。黄任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湖上风光和诗人心境,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西湖之中,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 此诗首句“湖上波光罨雪光”形象地描绘了湖上的波光粼粼,宛如被雪光所覆盖的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张祠清绝胜刘庄”则赞美了张祠的清幽美丽,胜过了刘庄的繁华喧嚣。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
石缝中苔藓开出红花,即使在冬天也不会凋谢; 岩石上的水滴声清脆,仿佛在舂米。 秋天的枫叶落下,犹如吊丧用的白布,一片片地挂着。 万竿挺拔,宛如雪中的肥羊,十分肥美
【注释】简西岩老人:指诗人自己。海日楼头倚夕阳,春秋直为蟪蛄忙:意思是诗人站在海边的高楼之上,看着太阳渐渐西沉,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春秋直为蟪蛄忙,春秋二字,意指岁月流逝;蟪蛄,一种昆虫,生活在春天,寿命很短。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生命的无常。远人如杌忽移树,深草隐花微度香: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远方的人们像木凳一样突然移动,而深草中隐藏的花却散发着淡淡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