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崇嶓
白莲 池上白莲花,秋风洗香雪。坐令红黛皆尘俗,一种凄凉不堪折。 注释: 白莲:指白色的莲花。 秋风吹过,把白色的莲花洗得如同香雪一样洁净。 红黛:指女子的胭脂。 坐令:让。 尘俗:世俗之物。 一种:这一种、这般。 译文: 池上的白莲花,经过秋风的洗涤,显得更加洁白无瑕。它仿佛是仙女下凡,被风轻轻吹拂着,散发出阵阵清香。这种美艳绝伦的花朵,竟然让那些庸俗的胭脂都黯然失色,变得毫无光彩。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田家》。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第1句:“方春事锄犁,晚节多黍稌。” - “方春事锄犁”:春天正是耕种的时候。 - “晚节多黍稌”:到了晚年,主要种植的是黍和稻。这里的“晚节”指的是晚年的生活状态,“多黍稌”则意味着主要关注农作物的种植。 第2句:“鸡豚乐丰岁,一饱轻万事。” - “鸡豚乐丰岁”:因为有了家禽(如鸡和猪)的丰收,所以人们可以享受丰盛的食物。 -
【注释】 饮少:饮酒很少,形容不善于饮酒。 渊明:指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作品以反映现实生活为题材,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了高洁、坚贞的品格。 桑嵫(zī):古代传说中太阳落山的地方。这里泛指日暮、日落。 晷(guǐ):古代计时器。 颓龄:年老力衰的状态。 扰扰:忙碌的样子。 【译文】 平生不善饮酒,酒量小喝醉已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是基础;接着,明确诗句的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最后,结合诗歌主旨进行赏析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字漏字。 “秾华侈春艳,松柏凌霜雪”:形容春天万物都显得艳丽而富丽,松柏却傲霜斗雪。比喻人虽年少但志向高远; “芳时若转盼,万族畏销歇”:在美好的时光里转眼即逝,众多族群都畏惧着消失。意指人生短暂,要珍惜时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诗的理解和把握,名篇名句的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情景式默写,注意“梧桐”等字词的书写。 【答案】 征妇怨 梧桐叶叶生凉秋,燕山早寒可知遒。 则则力力叹不休,堂前月光使人愁。 停针罢线泪沾裳,朔风渐高天雨霜。 妾忧欲死幸未死,未死犹堪寄衣去
春日 勾芒畅生意,惠风改繁霜。 日月天清明,桃李春辉光。 庶情悉萌达,众羽同飞翔。 乘时各有适,皞皞齐康庄。 山人感物化,欣惬殊未央。 回视元气初,万端一微茫。 我欲观其微,因之问鸿荒。 注释: - 勾芒:古代神话中掌管农事的神灵,这里指春天。 - 惠风:温暖的风,象征春天的到来。 - 日月:太阳和月亮,表示天气晴朗。 - 桃李:指桃花和李花,春天常见的花卉。 - 庶情:万物的生机与情感。
【注释】 一莲:以莲比人,指有德者。 枯:凋零、衰败。 结子心虽苦:结出的莲子虽然很苦。 而犹胜枯死:但仍然胜过枯死(没有结果)。 讵:岂;哪。 得生理:得到生存之道。 君看:你来看。 千岁樗(chū):千年老树名樗。 荒郊永沦弃:荒废的郊外永远被丢弃。 【赏析】 此诗借物寓意,托古讽今。诗人从莲花不结籽的特点出发,指出有志之士即使不能在社会上建功立业,也要在精神上“结子”,即树立崇高的精神榜样
解析与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即"看云体",这种形式类似于绘画或书法中的点睛之笔,用来强调和突出某些诗句。以下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上有悬石崖” - 这句描述了悬崖上方的景象。 - "悬"意味着高挂或悬挂。 - “石”指的是山崖上的石头。 2. “下有滑石道” - 描述了从悬崖向下延伸的石阶。 - "滑"暗示着平滑、不易行走。 3. “中有观空人” -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鉴赏能力,考生需熟悉常见的古体诗句式。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每句话的字数为七个字,共四句,押韵,平仄声调相间,节奏感强,音韵悦耳。 “野马”二句:意思是说野马纷驰驱赶着,竞逐这短暂的光亮。野马,指骏马;纷驱,犹奔腾。一隙,指缝隙。 “世事”二句:意思是说人世间的一切事物,就像胡须一样,早晨摘去,晚上就又长出来了。颔髭,即胡须,此处借指人世间的一切事物。
注释: 1. 竹老方作花,清气应自结。 译文:竹子在老化之后才能开花,而这种清新的香气应该自己凝结。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竹子生长和开花的过程,强调了竹子的内在品质和生命力。 2. 结实成琅玕,中心抱冰雪。 译文:果实变成美丽的玉石,里面充满了冰雪般的寒冷。 赏析:这句诗用玉石来形容果实的美丽,同时也暗示了果实内在的坚韧和纯洁。 3. 世人弗肯食,欲献终不屑。 译文:普通人都不愿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