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师范
【注释】 偈颂:佛教用语,梵语为“伽陀”,是佛门中用以诵读、唱诵的一种文体,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对佛陀的敬仰之情。一百四十一首:指《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141篇颂文。清凉寺:即五台山清凉寺。 释迦牟尼佛,古印度人,佛教的创始人。本姓乔达摩,出生于尼泊尔国蓝毗尼园。释迦牟尼佛出家后修行苦行,经过长时间的修炼,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为佛陀(觉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人的圣人”。 【赏析】
【注释】 偈颂:即佛门中的赞歌,是佛教徒念诵时所唱的经咒。这里指僧人所作的赞诗。客从远方来:客,指僧人。远道而来的客人。遗我径寸璧:赠送给我直径一寸的美玉。 径寸璧:直径一寸的美玉。 中四个字,不必重拈出:其中有四行字句,不必反复咏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人诗。诗人以一僧自比,说自己像僧人一样,虽然远离家乡,但是仍然思念着家乡和亲人;而那远方来的客人却把一块珍贵的美玉赠给自己
【注释】 阳春:即《阳春》曲,古代一种乐器。 六律:指中国古代音律中的六种基本音阶。 五音:指中国古代音律中的五种基本音阶。 月冷兮风清,山高兮水深,举世有谁知此心:月色冷清,清风拂面,山峦高耸,水流深远,但世上的人谁能理解我的心意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赏析】
【解析】 这是一首写中秋月的诗。“寻常”指平凡,平常。全诗用对比手法,将寻常的中秋之月与非凡的中秋之月相比,写出了平常的中秋之月也有它独特的美,表达了诗人对中秋之月的喜爱之情。 【答案】 译文:平常的月亮就是中秋节的月亮,而中秋节的月亮又何尝不是平常的月亮呢?看来,这分明是说它平常,然而却又另有一番不同之处。别别,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与之相比,使我又如何来表达我的感受呢?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的写法
【注释】 寒山:唐代僧人的诗作,寒,指贫苦、穷困;山,指隐士;持经:手执佛经。拾得:唐代隐士,本名张遵言,俗姓朱,排行第四,因避讳不从父字,故称“拾得”。他是一位高僧。 经:佛经。 却:却步,退却的意思。 自:自然。 自有:本来有的。 一经:一本佛经。 肯:情愿,愿意。 受持:承奉信奉。 却:反而。 从:跟从,追随。 却:却步。 可:可以。 煞:太。 痴:愚,愚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其内容主要表达了对释迦牟尼和达磨祖师的崇敬之情。下面是对每一句的解析及其翻译: 1. “一个是一个,两个是两个。” 这句诗在表达一种观点,即事物都有各自的特性,不应以数量来衡量价值。在这里,“一个”和“两个”代表不同的事物,但它们各自独立存在,没有可比性。 2. “东土小释迦,西天胡达磨。” 这句诗提到了两位重要的佛教人物,分别是东土的释迦牟尼和西方的达磨祖师
【注释】偈颂:佛教用语,指用韵文来说明佛理或宣扬宗教的一种文体。 “偈”是佛教中诵经时所用的韵文,称为“佛偈”。“颂”也是佛教中的赞颂之词。 “十四十五,贱如泥土。”第十四句和第十五句,比喻卑贱如尘土。 “十六十七,贵如金璧。”第十六和第十七句,比喻尊贵像金玉。 “此意分明说向谁,天上人间惟我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意义明确地说给了我听,只有我一人明白。 赏析:《偈颂一百四十一首》的第六首
注释: 瞿昙瞬目:瞿昙是古印度人名,瞬目即瞪眼;迦叶破颜:迦叶也是古印度人名,破颜即破相、露出笑脸。 山僧闻得:山中的和尚听到这个消息后。 咬定牙关:咬牙切齿,形容非常愤怒或坚决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通过描述瞿昙和迦叶之间的对比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诗中以瞿昙瞬目、迦叶破颜来描绘两人之间的区别,然后进一步描述了山僧听闻消息的反应,最后以“咬定牙关”来强调山僧的决心
【注释】 文殊:指佛教中著名的菩萨文殊师利。龙女:指佛教经典中龙王的女儿。说法:传授佛理,说法是佛教中修行者为众生讲解佛法的行为。所成:成就、达到。无法可说:无法可言,即无法可以教授或传授。无佛可成:没有佛可以成就的弟子。卧龙:指伏于草丛之中等待时机的龙,这里比喻隐忍等待的贤能之人。奋迅:奋发有为,迅速行动。狮子颦呻:形容威猛的狮子因伤痛而呻吟。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文殊大士为龙女说法的诗
【注释】 偈颂一百四十一首其三:灵山,佛教语,指佛祖释迦牟尼;曹溪,禅宗五家七宗之一,曹洞宗的发源地。 灵山话月:灵山,即佛祖说法的地方。灵山在今天的安徽省舒城县西南。 曹溪指月:曹溪,即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曹洞宗。 递代相传: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 证龟成鳖:用比喻的手法说明禅理是不变的,像乌龟变成鳖那样,但本质不变。 赏析: 这是一首禅宗诗。首句“灵山话月”点明所咏主题。灵山是佛教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