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师范
【注释】 释迦出山相赞:释迦,指佛祖。相,相貌、形象。赞,称赞、赞美。 入山去,何所图:进山去,要做什么? 出山来,胡为乎:下山来了,干什么呢? 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如果知道现在的下场,就后悔当初不慎重行事。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诗的前两句“入山去,何所图?出山来,胡为乎?”是作者在《琵琶行》中对乐工说“大珠小珠落玉盘”,以喻琵琶的音色美妙动人
寒山拾得手执经一卷,将其交予同乡之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释义:这首诗通过寒山与拾得之间的对话来传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寒山和拾得都是佛教中的人物,他们的对话充满了禅意。寒山手持经卷,将经卷交给了拾得,表明他将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分享给了他人。而拾得则回应说,他不会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会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句话强调了一种谦逊和包容的态度,提醒人们要尊重他人
诗句:前三后三,今日明日。 译文:达摩不会,九年面壁。 注释:前三后三,今日明日。达摩不会,九年面壁。这首诗的大意是说达摩不会,九年面壁。 赏析:这是一首关于禅宗的故事的诗歌。诗中的“达磨”指的就是禅宗的创始人达摩,“面壁”则是指他九年没有离开过少林寺的墙壁进行修行。这首诗通过描绘达摩的修行过程,表达了禅宗对于修行和悟道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禅宗对个人独立思考和自我修炼的强调
注释: 今朝又值四月八,天下丛林皆浴佛。 今天是四月初八,天下的寺庙里都在庆祝浴佛节。 清凉有令不能行,随例大家厮淈𣸩。 清凉的命令不能实施,大家都在混日子。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偈颂一百四十一首》中的第五首。全诗通过对四月八日浴佛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徒不遵守戒律、不尊重佛祖的不满和批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病和弊端
诗句释义与赏析: - 林泉野人:描绘了一个人隐居在大自然中,享受林泉之美的生活状态。这里“乐哉”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 自得林泉趣:指自己找到了与自然融合的乐趣,这种乐趣是无需他人知晓的。这里的“趣”指的是一种生活的乐趣或精神的愉悦。 - 渴则掬泉饮,健则穿林去:描述了一个人在生活中的行为模式,口渴时就喝泉水,身体强健时就去森林中漫步。这反映了一种简朴而自由的生活方式。 -
注释:祖师和衲僧都以巴鼻为特征。 有些巴鼻的人,他们没有巴鼻;而有些人却有巴鼻。 译文:Dharma master and monk both have the feature of "bada". Some people have it, some do not; some are there, some are not
我们将逐句翻译这首诗: 1. 送无相和尚归乡 2. 同名同号同桑梓,同住江湖亡彼此。/ 名字相同、称号相同、家乡一样,但同住江湖却互不往来。 3. 有时同上孤峰巅,有时同下沧溟底。/ 有时候一同登上山峰的顶端,有时候一同潜入深海的底部。 4. 苦同忧,乐同喜,金博金兮水洗水。/ 共同经历困苦忧虑,共享欢乐喜悦,就像金块在水中洗净了水。 5. 有时捩转铁面皮,心口全然不相似。/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诗句释义: 1. 三教合面相赞:三教,指儒家、道家、佛教;合面相赞,意指这三者可以互相称赞和支持。 2. 一三三一,三一一三:这可能是某种特定的数学或者符号组合,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解读其意义。 3. 解不能散,聚不成团:意思是说,如果解不开,就分散不成一个整体;如果聚起来
【注释】臭庵:气味污秽的寺庙。无气息:没有生气。薰:熏染,这里指“气味”。 方堪与邻:才值得和它为邻。 【赏析】此诗以“臭庵”二字起句,既点明题旨,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前两句写臭庵的气味,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气味熏人,形象生动,突出主题,为后文作铺垫。后两句是说,只有无鼻孔的人,才能与这臭气的寺庙为邻。这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以反衬臭庵的恶劣环境。全诗语言朴实,却能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臭庵的不堪入目之处
【注释】 率庵和尚,姓王名度,字子中,号云居。 蟠:蜿蜒曲折地盘绕。 喷香雾:指龙喷出的水珠像云雾一样飘洒在空中。 万窍:山间洞穴很多。 瓯(ōu)峰:指浙江天台山。 【译文】 东湖水深蟠绕着老龙,它出没无常难以捉摸。 张口喷出的水珠如同烟雾,抬足落下的风声似有阴风。 如今住进了云居山中,它的威势依然如雷鸣电闪。 我不相信这是能挖珠的人,他不会轻步踏上这险峻的天台山。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