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默写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注意易错字的书写,如“涧”“闲”等。本诗的译文是: 两道山涧何时能合拢?一座桥终日空无一人。 桃花逐流水而去,不觉已是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全词意境清奇,想象奇特,语言质朴自然,耐人寻味。首句“两涧何年合”为倒装句式,即先提出疑问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连岩有栈道,重叠架古木”,这两句是写山景。第一句写山势,第二句写树木,用叠床架屋形容树枝交错、林深树密,形象地写出了山势的险峻。“勿轻纵步险,平地折车轴。”这两句是说不要在险要的地方随便走动,不然就会像车辆的车轴一样折断。这两句也是写山景。前句警告人们不要乱走
【注释】坐禅石:即坐石禅,指和尚在岩石上打坐冥想。法师:和尚。冥漠:模糊不清,指佛教中的虚无境界。天花落:即落花,指春日里花瓣飘落的场景。 译文:和尚们打坐冥想时,万物都融入了虚无之中。而至今我站在岩前,看到每一片落叶就像春天里的花瓣一样落下。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和尚们的静谧生活以及自然景象的变迁。诗中“万象付冥漠”表达了对世界的超然态度,即在佛教的世界观中,一切事物都是无常、虚幻
【注释】 腊后:腊月之后,即冬至之后。 春才到:春天到来。 寒香袭素袍:梅花的清香扑鼻而来。 梅花如有意,不在粉墙高:意指梅花的香气并不来自高高的粉墙,而是来自它本身。 【赏析】 这是一首咏梅诗。首句点出“腊月”之后,春天终于来到了,“寒香袭素袍”,梅花的清香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为下面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二、三两句是说梅花虽然不艳丽娇媚,却有独特的韵味,它的清香并不是来自高大的围墙
此诗为诗人与友人吴仲玉、陆进之、吕世臣等在吴越的山亭上作,抒发了对江山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如此江山清集同王仲玉陆进之吕世臣作”,表达了诗人和朋友们相聚在美丽的山水之间,共同欣赏着这清新秀丽的景色。这里的“如此”指的是眼前的自然风景,而“江山”则代表了整个大自然。通过“清集”一词,诗人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们之间的亲密无间。
注释: 1. 饭猿台:一个古老的石台,据说是用来喂食猿猴的。 2. 僧既非昔年:这里的“僧”指的是古代的僧人,而“昔年”则指的是过去的时代或岁月。 3. 猿亦异往日:猿猴也与从前不同了。 4. 唯有饭猿台,犹是当时石:尽管时间已经改变,但那个喂食猿猴的石台仍然保留着当年的样子。 译文: 饭猿台已不再像从前那样, 猿猴也不同了过去的日子。 唯一不变的是那喂食猿猴的石台,
注释:客儿是谢家的儿子,明师在梦中等待着他。 这个人的骨头也会腐朽,但这个亭子仍然存在一千年了。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过去人物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赞美了历史遗迹的永恒价值。诗中的“客儿”和“明师”分别代表了作者所敬仰的历史人物和其恩师,而“斯人骨亦朽”则暗示了这些历史人物已经消逝,但他们的精神和成就却永载史册。最后一句“斯亭尚千载”更是强调了这个亭子的长久存在,与历史人物一样不朽。整体上
注释: 题名石:题在石头上的碑文。 东坡龙井回,题名塔砖上。 东坡:即苏轼,北宋时期的文人,号东坡居士,他的诗才横溢,为人豪放不羁。此处指苏轼为这处地方题写的字。 题名塔:指刻有文字的塔,用于记载或纪念某事某物。 龙井回:龙井是杭州西湖一处著名的景点,以泉水甘甜而闻名。 塔砖上:指刻在塔砖上的诗句。 岂期后百年,过者为瞻仰? 岂期:没想到,没有想到。 后百年:未来一百年的时间。 瞻仰:欣赏、观看
《远翠楼为殊无别上人赋》:山水诗篇中的意境与哲思 《远翠楼为殊无别上人赋》是元代诗人张昱所创作的一首古风诗。此诗以描绘远山、雨后景致及人物动作为主,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又生动的山水世界。 诗句“坐来未觉西山远,紫翠千峰隔画阑。”表达了作者通过观察西山的景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辽阔和壮丽。这里的“画阑”指的是画中栏杆,用来形容山峦如同画中一样美丽,让人难以察觉它们的真实存在
【释义】:龙公洞:在安徽宣城。传说中,有条蛟龙藏在山中,人不能看见它的形貌,只有耕田的人能见到它,因而来拜见它。 【赏析】:此诗借咏龙公洞以讽刺那些装腔作势、虚有其表的封建士大夫,他们表面上高谈阔论,实际上却是一窍不通。“惭愧耕稼人,犹来候云气”是说,那些读书人连田间劳作的百姓都不如,却还自命不凡,妄谈天机,真是可笑之极。全诗用典巧妙,讽刺辛辣,富有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