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祖钦
注释: 1.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到,是义非见闻觉知之所造。 - 这里的“是法”和“是义”指的是佛教中的法和义,即一切事物的本质规律。 - “思量分别”是指人的思考、判断和区别,这是人类特有的认知方式。 -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到”意指这些本质规律不是通过人类的思考和判断能够理解的。 - “是义非见闻觉知之所造”也是指这种本质规律不是通过人类的视觉和听觉等感官所能感知的。 2.三冬和气暖烘烘
注释: 好雨懂得在适当的时节降临,只有在春天才生长。 倒栽在石上的树没有根基,一夜之间枝叶全生出来。 情感的尘埃尚未洗净,眼中却像有眼一样看不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雨滋润万物的景象,同时也隐喻了人的情感变化。"好雨知时节",意味着好的事情发生都有其时机,只有合适的时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当春乃发生",则暗示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也是生命力旺盛的时候。"倒栽石上无根树"
诗句释义: 晕入灵犀,胎含老蚌。正好修行,正好供养。有人于此拂袖便行,脚跟下已吃三十拄杖。何以见得,禅归海,经归藏。 译文: 犀牛的角上制有晕,老蚌的肚子里面有珍珠。正好修竹为伴,正好供养自己。如果有人在这里拂袖便走,脚跟下已经吃了三十拄杖。如何能够理解,禅归大海,经归于深渊。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祖钦的作品《偈颂一百二十三首》中的第五十五首。诗中以犀牛和蚌壳为喻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五十八:“秋气凄清”是写秋景,“秋光淡荡”是写心情。 “鹭鸶飞下遥天”是写远望,“明月芦花一样”是写近观。 【赏析】: 此诗描写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孤独。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诗句中“秋气凄清”和“秋光淡荡”是对秋天景色的总体描述。秋气是指秋天的空气或气息,给人一种凉爽、清新的感觉;秋光则是指秋天的阳光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父母未生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父母还未出生之前,也就是在胎儿或婴儿时期,人们无法知道他们的命运和未来。这可以理解为生命的起始阶段,充满了未知和可能性。“胎前”指的是胎儿或婴儿时期,而“父母”则是指即将成为父母的个体。 2. “毕竟是什么”:这里询问的是,在父母尚未存在时,生命的本质或者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哲学性的提问,探讨生命的起源、意义及其存在的终极问题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是佛教徒的诵经文,即佛经中的赞歌。其形式多采用七言绝句,每首颂词中往往包含有深刻的寓意和警策的诗句。本篇是其中第59首。 修造工夫:指寺庙建筑的修建功夫。辨:分明、清楚。 龙神土地:指寺庙中供奉的神像,龙神是道教所奉祀的一种神。 来往:指云彩在天空中飘动。 尚:还。 月晓星残:指天快亮了,星星也消失了。 【赏析】 这首偈颂,从字面上看
诗句释义及赏析 千说万说,不如亲面一见。 - 注释: 通过亲身会面来理解对方的意图或情感。 -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观点,即尽管人们可以口头上谈论许多,但真正理解某人或某事的全貌,还是必须亲自见面。在人际交往中,面对面的交流往往比书面交流更为深刻和有效。 千讨万讨,不知只在手头。 - 注释: 尽管做了很多研究或尝试,却仍然感到困惑。 - 赏析:
诗句释义 1 进则撞头磕额,退则堕坑落堑:这句话描述的是一个人在追求名利时,可能会遭受挫折和失败。"进则撞头磕额"形象地表达了追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痛苦,而"退则堕坑落堑"则描绘了一旦失败,就可能陷入困境的境地。 2. 动则犯手伤锋,佛法何曾梦见:这里强调了即使在逆境中,也应该坚持佛法,不被困难所打败。"动则犯手伤锋"意味着在面对挑战时,应该勇敢地站出来,而不是退缩。"佛法何曾梦见"则是说
注释:炉火温度适中,金器既不是真正的金子也不是假黄金。 铸成瓶盘钗钏,却制成了品字形状的柴头。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诗,以炉火为喻,描述了金属经过冶炼后的状态。诗中用“半真半假”来形容金属的真实程度,用“瓶盘钗钏”来比喻铸造出的物品,用“品字柴头”来形象地描绘金属的形状。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金属被冶炼后的神奇变化,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事物真实与虚假、美与丑的认识
【注释】 偈颂:佛教中称以韵语形式写的佛教赞诵,称为“偈”。颂是佛教中的赞诵诗,又称佛曲、佛曲。 插一茎草建梵刹,捏双空手竖僧堂。 梵刹:指佛教的寺庙或佛塔。 捏双空手竖僧堂:形容建造寺庙时两手空空。 插一茎草建:用一根小草作为基础。 知多少:不知道有多少。 七尺单前:即七尺(约1.7米)前。 较量:比较。 【赏析】 首二句写建造佛寺的过程:用一根小草作为基础,两手空着,将一座寺院竖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