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祖钦
注释:解语并不是靠舌头,能言也不是靠声音。碧班班的碧叶剥落,当滴滴落到帝都的田地上。 赏析:这是一首以物喻人的偈语诗。首句“解语非干舌”,用“解语花”的典故,意在说明“解语花”的“解语”,并非是靠“舌”(口)去“解”,“解语”乃是它自身的一种特性,与“能言不是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能言不是声”,也是借用“解语花”的典故,指出“能言”并非靠“声”。两句诗都运用了反问的手法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五十: 松,柏也。直,坚也。棘,小而曲也。凫短,鹤长,喻物之异形也。日移山影转,谓时移也。风送野花香,谓风送花香也。 【赏析】 此诗用对比的手法,以松、柏为比,以凫、鹤为喻,写四季景物的变化。 “松直棘曲”,松树挺拔向上,棘树则弯曲向旁,这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不同的形态,但作者却用“直”与“曲”来概括它们,突出它们的不同特点。 “日移山影转”,这是说太阳移动了方向
注释:秋风在夜里带来凉意,坏掉的墙壁上传来寒蝉的鸣叫。 的的祖师意,明明不隐藏。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秋夜的诗,诗人用秋风、坏壁和寒蝉来表现秋日的景象。其中“坏壁吟寒螀”是诗人的独创,将寒蝉的声音与破坏的墙壁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整首诗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充满了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注释】 事有万殊:指世间的事千差万别,各不相同。 法无异说:佛教讲因缘和合而成世间万物,世间万物虽各有其特点,但它们都是从同一个本源中派生出来的,故称“万法同源”。因此,佛门的教义是统一的,没有区别。 寒但言寒、热但言热:这是佛教的“四谛”中所说的苦谛。苦,就是痛苦或不如意。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哲理,即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根本原理和道理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万法同源”的道理
注释:道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却常常不知道。 饿了就吃饭,冷了就添衣,晴天喜欢在树上挂着枯萎的树枝。 检查一下溪边的梅树,向阳的枝干上竟然偷偷地生长出了南边的枝条。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的诗。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树木,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领悟。"道在日用"意味着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道的表现,无需刻意追求。"饥只吃饭,寒只添衣"则是说人们在生活中应该注重实际需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先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岸柳摇金”句中,“岸柳摇金”指岸上柳树的枝条摇曳着金光闪闪,是形容岸边的柳树随风摇摆,仿佛是黄金装点;“溪桃吐玉”句中,“溪桃吐玉”写溪边桃花盛开,颜色洁白如玉,是形容桃花的颜色鲜艳,如同晶莹剔透的玉石一般。两联都是描写自然景色,但一为春景
注释:春天的天气是阴雨连绵,春云浓密。 突然之间阳光普照,天空和大地都无法遮蔽。 译文:春天的雨水绵绵不绝,春天的云雾浓厚厚重。 忽然间晴空万里,天空无法遮蔽,大地无法承载
【注释】 “春日迟迟”:春天,时间缓慢。迟,迟慢的意思。 “绿暗红稀”:春天的景色是绿树成荫,红花稀少。暗,暗淡,没有生机的样子。 “叵耐深山百舌”:可恨的是深山里的百舌鸟(一种鸟类)。百舌鸟叫声婉转,声音悦耳动听,而它却发出不和谐的音调。 “也学江南杜宇”:它也像江南杜鹃一样不停地鸣叫,但是却没有杜鹃声中的哀怨。江南杜鹃声悲切哀婉,让人听了感到伤感。 “报道不如归”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诗《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四十三》。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释义: 只闻子声,不见子形,忒煞分明。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某种声音或行为的感知,但无法直接看到或感受到具体的形象或实体。这里的“子声”和“子形”分别代指的是声音和形象。诗人通过这句话强调了声音和形象之间的差异,即虽然声音可以被听见,但并不能直接看到其形象;同样,尽管可以感知到某种行为的存在
【注释】 转求转远:不断寻求,永远不满足。 东野庵前水磨,辘辘机轮自转:指磨坊的石磨,转动时发出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说,不断追求,永无止境,就像东郊寺庙前的石磨,转动的声音永不停歇,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 “转求转远,不求更远。”意思是说,人总是要不断地去追求和探索,即使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也要不断地去追求更高的境界,永不停止。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