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祖钦
【注释】 偈颂:佛教中的颂诗。七十二首,指佛经中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所载七十二品偈颂。其五十,这是一首七律,以“亭亭雪,没青松”二句为题。亭亭:形容高耸直立的样子。没,掩没。青松:古松。杳杳:深远貌,这里指高远幽静的云。藏:隐伏。白鸟:白色的野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大自然景色的七律,写景细腻生动,富有画意。诗人以“亭亭雪”喻松,以“杳杳云”喻山,用“没青松”、“藏白鸟”来描绘云山
【注释】 重重:形容山多。步不曾移(yí)到:走也走不到。九峰:指九峰山,在江西九江市南面,庐山的一部分,主峰海拔1753米,为江西省第一高峰。若还:如若。言不易:即言难行。主人:指作者自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诗的前三句写山高路远,难以登临;后两句写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到达目的地。全诗以“云重重、水重重”为题,既突出了山的高峻,又表现了水的深广,给人以雄浑壮阔之感
【诗句释义】 石女:传说中石所生的鬼女。高歌:大声歌唱。木人:即木偶,木头做成的人。妙用:神奇的用处。纵横:指随意变化。无不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蹉过:错过。 【译文】 鬼女在月光下高声唱歌,她的歌声美妙得可以随意变化,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做到的。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鬼女高歌的奇景,表现了鬼女歌声之高超,也表现了诗人对于鬼女的赞叹之情。 诗一开头就以“石女”二字点题,交代了人物的身份
这首诗的意境非常深奥,它表达了一种超然脱俗、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下面是逐句的解释和注释: 1. 步行骑水牛,空手把锄头。(行走在水牛背上) - 步行(走路):指诗人在行走时,身体与大地相连。 - 骑水牛:诗人骑着一头水牛。这里的“骑”字有多重含义,既可以理解为骑乘,也可以理解为以水牛为依托,行走在水面之上。 - 空手把锄头:虽然手里拿着一把锄头,但实际上并没有用它去耕种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分析。此诗前两句为“动即影现,觉即冰生”,意思是:一有动作就现形影,一有感觉就有寒冰生成。后两句“见闻俱尽,视听如盲”意思是:一切的看见和听见都失去了意义,就像双目失明一样,什么也看不见听不到。这两句是说心静自然能见到万物本来之性,不须外求。 “偈颂七十二首其四十五”是这首诗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偈颂诗
【注释】偈颂:佛教用语,即佛经中的偈语或颂文。七十二首:指《大正藏》中收录的佛经中的偈赞诗72篇。 当阳:地名,在今湖北省当阳县境内。拈:提起,这里指取用。足清风:形容清凉之至。团:圆形。月团团样不同:比喻其形状、大小、位置都与月亮不同。也:表示肯定,相当于“也”的意思。无用处:无用之处。暑天:夏天。消得:能够解除、消除。打蚊虫:驱赶蚊虫。 赏析:此诗为一首咏物诗。首句“当阳拈起足清风”
这首诗的译文是: 一捧清水照见自己的倒影,没有风浪自己就不会掀起涟漪。 转身之后还是原来的自我,仔细审视一下,和最初的自我相比有什么区别。 注释:澄潭:清澈的水潭;镜样:像镜子一样。生波:激起波纹。初际:初始的地方。较几何:比一比,看有什么区别。赏析: 此诗以清泉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诗中通过“无风何必自生波”一句,传达了诗人对于无谓烦恼的看法,认为人生不必过分追求外在的事物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洪蒙未开时,我们都是疏远的亲人,但终究难以把复杂的事理分开。 光明并不显露,就像金刚脑后的那个铁昆仑一样。这首诗通过比喻和象征表达了对人性复杂、难以理解的思考
这首诗的关键词是“无敌”、“无比”、“拟议”、“剑去”、“亲”、“用得到”、“信手拈来”和“恰好”。 诗句释义: 1. 上无敌,下无比。 - 这句话意味着在上界没有对手,在下界也没有可比的。 2. 拟议思量,剑去久矣。 - 这句话表达了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放下过去,向前看的决心。 3. 见得亲,用得到。 - 这句话表示看到的东西都是亲近的,使用起来也会感到满足。 4. 信手拈来,又却恰好。
注释:本无地位,不涉及安排。 泯然自尽,一种平怀。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超脱世俗纷扰,保持内心平静的心境。"本无位次,不涉安排"意味着诗人不受世俗地位和名分的束缚,不为任何事务所困扰。"泯然自尽,一种平怀"则描绘了诗人淡泊名利、心如止水的心境。这种心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淡然处之,对名利看得很淡,只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