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祖钦
【注释】 偈:佛教用语。即佛经中的颂歌,用以说明教义,或唱念佛号、咒语。偈颂:是佛教中的一种诗体。 龙得水:指龙得到滋润的水泽而显得精神焕发。 虎逢山:指虎得到森林而显得威猛。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咏赞龙与虎,表达了自己对理想追求和事业成功的强烈愿望。 “东君有令不虚行”,东君,指春神;行,行走,行动。这句意思是说,春神下达的命令是不虚行的,它要到处活动,到处行走。
【注释】 吃饭:吃饭时。着衣:穿衣时。事事成现:一切事情都显现出来。俯仰折旋:低头弯腰,转身旋转。一见便见:一转眼之间就出现在眼前。 【赏析】 此诗用“吃饭”“穿衣”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显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全篇语言简练、朴实,比喻贴切。 首句说:“吃饭”时,就“着衣”,说明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动是统一的,不能分割的;一个有修养的人,在行动中自然流露其思想感情
【注释】偈颂:佛经中的一种文体,用诗的形式来表达佛教教义。七十二首: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共分七组,每组七个字,所以称为“七十二首”。 译文:山花如同锦缎一般绚丽多彩,山涧的水清澈如蓝。面目显露在众人眼前,谁是与我心意相通的人?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通过对比山的花和水的颜色,展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同时,诗人也在寻找与自己心意相通的人,表达了他对心灵沟通和友谊的渴望
【注释】: 1. 偈颂七十二首:指佛教禅宗中的一种诗体,用以颂扬佛理、描述修行过程或表达某种宗教观念。 2. 其十二:此为第七十二首偈颂的标题。 3. 当机:在适当的时候。 4. 觌面:面对面地。 5. 拈槌竖拂:用手拿着槌子和拂尘,是禅宗修行者的一种姿势,表示要开始讲经说法。 6. 山河大地:自然界的一切。 7. 眼光:这里指的是佛眼,即佛的智慧。 8. 万象森罗:形容宇宙间万物繁复而有序。
【注释】偈:佛家语,一种说唱文学。 这首诗的大意是:一声大吼,就像天上打雷一样,震得人耳发麻,昏头转向,简直让人魂飞魄散。这还不算完呢,这种震慑力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今天,大海和高山也为之黯然失色! 【赏析】“一喝”是指佛家的一种说法,意思是当和尚念经的时候,如果有人在旁边听,那么他的心灵就会被深深地震撼,就好像被雷电击中一样,感到头晕目眩,心神不宁
【注释】: 擘开太华:太华山,即华山。擘,分开、分裂。 放出黄河:指从华山流出的黄河。 青天白日:形容光明正大。 伎穷力尽:伎,同“技”。技穷,技艺达到极点。 元来:原来。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中的偶数句诗。全诗以议论作结,意在说明“技之高下”与“所得多寡”之间有密切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第一句用“擘开太华
利刀拈起白如霜,可惜无端成自伤。 消尽少林三尺雪,古今天地只寻常。 注释: 1. 利刀:锋利的刀,这里比喻锐利的思绪或决断。 2. 白如霜:洁白如霜,形容物体纯净无暇,也比喻事物的纯洁无瑕或人的品质高尚。 3. 可惜:遗憾的意思。此处指惋惜之意,因为利刀虽锋利,却最终伤人,造成遗憾。 4. 无端:无缘无故或没有来由的意思。 5. 自伤:指由于自己的行为或言语而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感情。 6. 少林
【译文】 一切法门皆为空,万念俱灰如枯井, 镜中照见真面目,如同太阳光芒普照。 直得木人心眼开,心无挂碍无所碍。 【注释】 1. 偈颂:佛教语,佛说偈颂,即佛所说之偈语、颂文。 2. 万法俱忘:万法,指世间一切法;俱,都;忘,忘记。 3. 百念灰:百,很多。念,念头。灰,比喻已尽灭。 4. 等闲:随意;蓦,忽然;拽,拉;回,转来。 5. 镜光:镜子发出的光辉。 6. 木人:木头做的偶像或塑像。
【注释】 偈颂:佛教中的说唱文。七十二,这里指《金刚般若经》的序言部分。偈颂,是该经文的序引。千差万别:指佛祖所证悟的境界各不相同。纤尘:微小的尘埃。这里比喻微细之念。 【赏析】 这首诗写佛祖所证悟的千差百态的境界。诗中以日月、天地、乾坤、山河大地为喻体,来说明佛祖在世间所见所闻,以及他对此所见所闻的领悟和看法。诗中的“举起”与“放下”是相对的,前者是指佛祖对世间万象的观察
【释义】 佛祖的预言,尚未显现迹象。 佛祖还没有发出号令。 宇宙间万物都在仰望着。 【赏析】 这是一首颂赞佛祖的诗。诗人通过“发越朕兆”、“提持佛祖”等词语,描绘了佛祖未显形迹、未发号令时,天地之间万物都虔诚仰视的情形。 “虚空斫额”,比喻佛祖在众生面前无所畏忌。“万象拱听”形容众生对佛祖的敬畏和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