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祖钦
【译文】 一切法门皆为空,万念俱灰如枯井, 镜中照见真面目,如同太阳光芒普照。 直得木人心眼开,心无挂碍无所碍。 【注释】 1. 偈颂:佛教语,佛说偈颂,即佛所说之偈语、颂文。 2. 万法俱忘:万法,指世间一切法;俱,都;忘,忘记。 3. 百念灰:百,很多。念,念头。灰,比喻已尽灭。 4. 等闲:随意;蓦,忽然;拽,拉;回,转来。 5. 镜光:镜子发出的光辉。 6. 木人:木头做的偶像或塑像。
【译文】 三界中只有心,万法之中只有识。 就像抛下剑在空中挥动一样,不要论及它快还是慢。 真理不遮掩虚假,曲折不隐藏正直。 【注释】 偈颂七十二首:唐代僧人玄奘所编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记载的佛语、菩萨语、善神语、梵天语、人语、龙王语等共七十二部,称为“七十二应”。后人将之称为“偈”,所以叫偈颂。 其六:这是《大般若经》中的一段偈颂。 三界惟心,万法惟识:三界是佛教中所说的色界、无色界和欲界
注释:那下飞来,水面上漂着。却到我身后询问原因。只因回头望去,却不知它从何处来,吓得浑身冷汗直流。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描写一只鸟在人背后飞翔,然后飞落在人的肩上问路的情境。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鸟比做人,写出了鸟儿对人好奇、亲近、信赖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与小鸟之间的亲密关系
这首诗的译文是: 玉树琼林,宝殿银阙。 皎洁如芦花,明月清光洒人间。 直钩垂钓,自有金鳞上钩。 地平如掌,依旧七凹八凸。 注释: 1. 玉树琼林:指树木繁茂,色彩斑斓。 2. 宝阶银阙:指台阶和宫殿都闪烁着金银的光芒。 3. 皓若芦花:形容洁白如同芦花一般。 4. 恍然明月:形容明亮如月。 5. 直钩垂钓:比喻用真诚的态度去等待机会,就像钓鱼一样耐心等待。 6. 自有金鳞上钩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偈颂七十二首 其八 - 堂堂日用妙无痕,才涉纤毫即是尘。 - 照水银蟾沉夜魄,恋花香蝶醉芳魂。 译文: - 太阳升起,照亮世界万物,但太阳本身却无法察觉它的存在,就像它没有痕迹一样。当它接触到细微的事物时,就会留下痕迹,这就是“尘埃”。 - 它像一面镜子照在水面上,把月亮的影子映照在水中,让月亮也感到羞愧。它又像一朵花,吸引着蝴蝶前来,使它们陶醉其中,忘了回家。 赏析
诗句翻译: 1. "个事本成现,觅则不可见" - 事情原本就存在,寻找它却不可见。 - “个事”指代事情或事实。 - “本成现,觅则不可见”表示这些事实是本来就存在的,但通过寻找它们,我们却无法发现。 2. "白圭本无瑕,琢磨乃成玷" - 白玉本身并无瑕疵,经过打磨反而成了污点。 - “白圭”指白色的玉石或其他白色物质,如“白玉”。 - “本无瑕”意味着本来没有瑕疵。 - “琢磨”指打磨、加工
通过分析题目,我们可以得出: 1. 逐句翻译: - “进无前,退无后”: 前进没有先行者,后退也没有落后的。 - “毫发参差,便成窠臼”: 任何细微的差异都可能成为常规思维的束缚。 - “八月二十五,洞山离查渡”: 在农历八月二十五日,从洞山出发去查渡。 2. 关键词注释: - “进”与“退”: 表示向前和向后的动作。 - “窠臼”: 比喻固定的模式或方法。 - “离查渡”:
注释: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偈颂,共七十二首。其中第二首的注释如下: 西来:从东方来的。 十万路:指通往西方的道路有很多条。 迢迢:远而长的样子。 智鉴:智慧的镜子,这里用来比喻明君。 当轩:对着窗户。 影莫逃:影子不会逃避。 四海浪平龙睡稳:海水平静如镜,龙在沉睡,一切都显得宁静和谐。 九霄云净鹤飞高:天空中的彩云消散,一只仙鹤展翅高飞。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
【注释】: 1. 白衣拜相:指平民出身的人被封为宰相。白衣,即平民的服装;拜相,即被任命为宰相。 2. 平地登仙:意谓突然之间就升至仙境,比喻地位突然提升或获得极大的荣耀。 3. 是人知有,别无秘传:意思是说这个人知道的事情别人也都知道,没有秘密可言,表示其知识广博、公开透明。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一位平民出身却突然之间就升至高位的人物。诗人通过对这位人物的描述
注释:勤快地清理和翻动,错误和无端认定。 点石化为金玉,劝人除却是非难。 赏析:此诗通过描写一个僧人在寺庙里打扫卫生的场景,寓意人生的修行过程就像清扫灰尘一样,需要不断地去除掉错误和是非,才能得到真正的清净和智慧。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远,是一首很好的佛教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