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羽
诗句原文: 天竺沙门洛下逢,请为同社笑相容。 支颐忽望碧云里,心爱嵩山第几重。 译文: 一位来自印度的佛教徒在洛阳遇到我,他请求与我一同参加一个同社的活动并且相互之间以笑相待。他突然抬起头来,目光投向天际,那里云雾缭绕。他的心中对嵩山有着深深的喜爱,他想知道嵩山有多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一位外国僧侣在洛阳的一次偶然相遇,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对话。通过诗歌的形式
【注释】 春日南山行:春天里游览南郊的山。 处处看山不可行:到处观看山景,但因山路艰险而无法行走。 野花相向笑无成:野花相互面对,仿佛在嘲笑着那些没有成功的人们。 长嫌为客过州县:长期被贬谪为官的人感到嫌弃,认为他们只是路过州县。 渐被时人识姓名:渐渐地被当时的人们所知晓并记住了他们的姓名。 【赏析】 这是一首自伤身世的诗。诗人用“处处看山不可行,野花相向笑无成”这两句,写游山赏花之乐
注释:嵩山的道路绕着天坛,雪影和松声充满了山谷的寒冷。你看到了九龙潭上的月亮,不要在清冷的夜晚去拜访袁安。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描绘嵩山的景色,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诗中的“清夜访袁安”也暗示了作者对友人的劝勉之意。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注释】 李德舆:即李绅。 穿石洞:山中名胜。在今江西奉新县西南。 【赏析】 本诗是作者送别友人李德舆时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富有韵味,耐人寻味。 首两句写诗人与李德舆的分别。“乌巾年少”,点明李氏少年英俊,风度翩翩。“归何处”三字,一问一答,语意双关。一方面,问的是李德舆归来的去处;另一方面,也是说李德舆归来的地方。“一片彩霞仙洞中”,彩霞,喻指美丽的女子。仙洞
酬幽居闲上人喜及第后见赠 九霄心在劳相问,四十年间岂足惊。 风动自然云出岫,高僧不用笑浮生。 注释:酬谢闲居的僧人(幽居闲上人),你高兴我中了进士之后又见到你的赠诗。 在九重天上,我的心还在为你担忧和询问;四十年的时间不算长久,有什么值得惊奇的呢? 云自然就飘出山峰;修行的人用不着嘲笑人间的浮华。赏析:此诗是作者在科举中进士后写给幽居闲上人的答谢之作。首联两句,诗人先表达了对闲居僧人的问候之情
诗句释义及赏析 第一句:“西过流沙归路长,一生遗迹在东方。” - 西过流沙:这可能指的是从西域返回中原的旅程。 - 归路长:暗示旅途的漫长和艰辛。 - 一生遗迹在东方:这里的“东方”指中国,意味着其一生的成就与贡献主要在中国。 第二句:“空堂寂寞闭灯影,风动四山松柏香。” - 空堂寂寞:描述了一个空旷、无人的场所(可能是寺庙或住所)。 - 灯影:暗喻着某种孤独或寂寥的氛围。 -
【注释】兰陵: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县。辛吉甫:人名。常州:地名。觐省:朝见皇帝。惆怅:忧愁。 【赏析】这首送别诗的首两句写与辛吉甫分别时的情景。“西去”,即向西而去,言辛吉甫将西行至兰陵。“兰陵家不远”二句,说辛吉甫离家不远了,到家时正是采兰之时,可作赠别之词。 第三、四句写辛吉甫到京都来朝见皇帝。“新年”,即新正,指春节。“我为客”,谓辛吉甫来京做客。辛吉甫来京,诗人自感怅然若失
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扬州。 霜降后天气寒冷,空中月亮高悬在楼上, 楼外传来阵阵歌声和乐曲,扬州城处处是繁华的景致。 相看醉舞倡楼月,不觉隋家陵树秋。 看到此情景,我不禁想起隋朝的宫殿,那些古旧的陵墓也显得格外凄凉。 注释: 霜落:指秋季到来时,霜花降落大地。 寒空:寒冷的天空。 月上楼:月亮高挂在楼台上。 歌吹:指音乐和管乐等声音。 倡楼:指歌舞升平、繁华热闹的地方。 倡
注释:鹤在天边鸣叫,秋天的江水显得空荡荡的,芦花和荻花随风飘起。今天晚上渡江去哪里过夜呢?会稽山在月色中清晰可见。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不舍之情。首句以“鹤唳”开篇,营造出一种秋日的寂静氛围;次句通过描绘芦苇、荻花等自然景象,勾勒出一幅西风劲吹、水面波光粼粼的画面;第三句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语言简洁明快,富有韵味
这首诗的标题是《从军行》,它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以及相应的译文和赏析: 1.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注释: 海风强劲吹拂着岸边的冻土,使得裂缝四溢;枯干的桐树叶片飘落下来,树枝被折断。 译文: 海边的强风猛烈地吹打着冻结的土地,把冻土上的裂缝撕得到处都是,同时,枯萎的桐树落叶纷纷扬扬地飘落,树枝也因风力作用而折断。 2. 横笛闻声不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