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鏊
这首诗是邵二泉在易亭右侧发现的泉水,他为此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内容如下: 酷怜螭吻泻寒泉, 百里曾烦乞剩涓。 绕舍双鱼惊岸跃, 调符单马罢邮传。 不愁海若卑秋水, 会见宣尼叹逝川。 大易无言原有象, 定应天一在亭前。 【注释】 1.“螭吻”是古代建筑物屋脊上的装饰品,龙头形状,用瓦片或石料制成,用来保护屋顶的瓦片。2.“涓”是小溪的意思,这里指小溪的水。3.“海若”是指大海,这里指大海的水。4
重阳后五日延陵奉菊为寿,五色皆具而紫菊特奇,因赋。 旧种寒花五色齐,年来紫菊出关西。 杨妃醉醒晕犹在,顺圣名高价尽低。 点缀不烦丹灶永,封培应藉武都泥。 姚黄魏紫元相媲,说与诗家漫品题。 注释: 1. 延陵:指唐代诗人李适之(字延陵)。李适之曾于重阳节献菊花给唐玄宗,并作诗《奉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故称“延陵”。2. 寒花:这里指菊花。3. 杨妃: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4. 顺圣:即顺宗
《胡太守再次前韵复荅之其二》是明代诗人王鏊的一首古诗,全诗如下: ``` 洞庭东西双玉峙, 物外地脉相勾连。 雨后人耕陇上陌, 月明犬吠洞中天。 红蒸远岫上朝日, 暝入孤村生暮烟。 渔郎再到忽迷路, 错比桃源道是仙。 ``` 注释 - 洞庭东西双玉峙:洞庭湖在古代被比喻为两块美丽的玉石,东西对峙。 - 物外地脉相勾连:指洞庭湖的地理特征与其他地区的山脉相互连接。 - 雨后人耕陇上陌
云补衣裳竹补亭, 亭中高卧一人醒。 匣涵温室金泥紫,饭煮仙家玉糁青。 自信逆鳞无忌讳,亦缘磨蝎有神灵。 何当万仞浯溪石,鲁国颜公与刻铭。 接下来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每一句,并给出详细的译文、注释及赏析: 1. 诗句释义: - 云补衣裳竹补亭:形容亭子和衣服都用竹子修补,突显其坚固与质朴。 - 亭中高卧一人醒:指在亭中安然入睡,无人打扰。 - 匣涵温室金泥紫:描述一种珍贵的保温器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中,“诏”“尘”“云烟”等词要特别注意。
岁暮有怀木斋阁老因寄东山谢傅近何如,尚忆同游玉署初。 岁月阅人双短鬓,功名过眼一蘧庐。 剡舟有兴空回棹,塞雁无缘得寄书。 闻道西湖好风日,几回命驾复踌躇。 【注释】: 1. 岁暮有怀:指在年终时节怀念某人或某事。 2. 东山谢傅:指东晋的谢安,他曾隐居东山,后出任宰相。 3. 玉署:这里指东晋的尚书省。 4. 岁月阅人双短鬓: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逐渐变老。 5. 功名过眼一蘧庐
诗句输出:太湖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烟雨中。 译文:太湖广阔无垠,湖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雾气,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 注释:此句描绘了太湖的辽阔和美丽,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赏析:这句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太湖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神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佛手柑为题,通过对其特点的描绘,赞美了它的甘甜、细腻与高洁。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充满了诗意。 谢郭长洲惠橘二首 其二 谁从天竺到闽南,移得秪园别样柑。 灌顶醍醐虽少液,兜罗绵色尚馀甘。 一拳不减商颜趣,十指分明佛手纤。 歌利不须矜节解,最无嗔恨是瞿昙。 注释: 1. 谁从天竺到闽南:谁从印度(天竺)运到了福建南部(闽南)。 2. 移得秪园别样柑
【注释】 和见素尚书得谢之韵二首 其一:和,应和。尚书:指宰相。见素:诗人的别号。谢之韵:即谢诗之韵。二首:这里指《答谢脁诗》中的两首。 把袂:挥手道别。枫桥:在苏州阊门外,跨吴越二州。 旋闻:不久便听说。廷论:朝廷的议论。几扶颠:几乎要被贬斥。 方听:刚刚听到。尚书履:尚书履声。尚书为百官之首,故称“尚书履”。 春水忙归野渡船:春天的水势匆匆地流回野外渡口的小船。这句是说,不久就听到朝廷的议论
【注释】胡太守:胡参政,名孝思。存问:慰问。过太湖:到太湖游玩,并询问情况。有作:作诗。次其韵:即应其诗韵。 【赏析】此诗作于元至正元年(1341),诗人时任太仓州知州兼管太湖,时值元朝统治集团腐败无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而太湖地区却风平浪静、水陆交通方便,因而诗人在《胡太守孝思奉诏存问过太湖有作次其韵 其一》中表达了自己希望为朝廷效力的愿望。首联“东南巨浸茫无外”,描绘了太湖浩瀚壮阔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