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从天竺到闽南,移得秪园别样柑。
灌顶醍醐虽少液,兜罗绵色尚馀甘。
一拳不减商颜趣,十指分明佛手纤。
歌利不须矜节解,最无嗔恨是瞿昙。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佛手柑为题,通过对其特点的描绘,赞美了它的甘甜、细腻与高洁。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充满了诗意。

谢郭长洲惠橘二首 其二

谁从天竺到闽南,移得秪园别样柑。
灌顶醍醐虽少液,兜罗绵色尚馀甘。
一拳不减商颜趣,十指分明佛手纤。
歌利不须矜节解,最无嗔恨是瞿昙。

注释:

  1. 谁从天竺到闽南:谁从印度(天竺)运到了福建南部(闽南)。
  2. 移得秪园别样柑:将这种特殊的柑橘移植到了只园。
  3. 灌顶醍醐虽少液:虽然只有一点点的汁液,但像灌顶醍醐一样甘甜。
  4. 兜罗绵色尚馀甘:就像兜罗棉一样的色泽,还有一丝余甘。
  5. 一拳不减商颜趣:这拳头大小的柑橘味道一点也不比商人的橘子差。
  6. 十指分明佛手纤:手指分明,形状像佛手的形状。
  7. 歌利不须矜节解:唱歌不需要用节解(即筷子夹取食物的动作),因为柑橘本身没有味道。
  8. 最无嗔恨是瞿昙:他最没有嗔恨之心的人就是佛陀(瞿昙)。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佛手柑为题,通过对其特点的描绘,赞美了它的甘甜、细腻与高洁。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充满了诗意。

诗的前四句描述了佛手柑从天竺运到闽南的过程,以及它独特的外形和味道。诗人通过对佛手柑的描述,展现了其不同寻常的品质。

诗的后四句则进一步描绘了佛手柑的特点。首先,诗人指出虽然佛手柑只有一点点的汁液,但味道却像灌顶醍醐一样甘甜。其次,诗人形容佛手柑的色泽像兜罗棉一样,还有一丝余甘。再次,诗人形容这拳头大小的柑橘味道一点也不比商人的橘子差。最后,诗人指出唱歌不需要用筷子夹取食物的动作,因为柑橘本身没有味道。

整首诗通过对佛手柑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植物的喜爱之情。诗人通过赞美佛手柑的独特品质,传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态度。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