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鏊
王鏊《徵明饮怡老园有诗次其韵》是明朝名臣、文学家王鏊所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以吴王锁夏为主题,通过描绘怡老园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往事的感慨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下面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 “吴王锁夏有残敔”:这句描述的是吴王在夏季时建造了一座残敔,用以保护和控制时间流逝。 - “特起幽亭据要津”:特指这座幽亭的位置非常独特,坐落在要津之处,意味着这个地方非常重要且被特别关注。 -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夜游姑苏西虹桥时,有感而发的作品。姑苏城在苏州市西北,是苏州城的外郭,因吴王阖闾曾在此建“阖闾宫”而得名。西虹桥即今苏州市的西郊虹桥路。 首句起笔就点明时间是“破晓”。破楚桥,指西泠桥,是吴越国和宋朝时的名桥,位于杭州市西湖西南岸。此桥跨于西湖之上,故又名西冷桥。 第二句中的“灯火”,既指船上的灯火,也指岸边的灯火;既指船上的船灯,也指岸上的灯笼。这里说船上灯火散如星
【注释】: 1. 傅氏山庄:即傅岩,在山西永济县蒲州镇。陆学士廉伯:名权之,字公美,宋代著名文学家。 2. 尘中眼校明:指眼睛被灰尘蒙蔽,视线不清。 3. 百二:形容山河险固。古以九州四塞之地为百二之区。 4. 渴心:诗人心中渴望之情。 5. 辘轳(lùlu):一种汲水工具;金井:井口镶金的井。 【赏析】: 这首诗是陆权之游览傅氏山庄时所作。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彤廷”:指宫廷,这里指京城(汴京)。“乞还”:请求归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倪尚书之南京》。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译文,以及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 1. 暂携堂印过江东,冢宰权分位望同。 - “暂携堂印”表示暂时携带着官印,“过江东”指的是渡过长江。 - “冢宰权分”意味着宰相的权力分散,“位望同”则表明地位和声望相等。 2. 留守地当分陕重,为官谁在故乡中。 - “留守地当”指的是留守的地方,“分陕重”意味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
诗句注释及赏析: 1. 朱天昭始第进士主余家/至明年移居西邻 - “朱天昭”可能是人名,“始第”表示首次科举中举(即高中进士),“主余”可能是指主人或主人家的仆人。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在朱家做客的情景,并提到第二年搬到了西边的邻居家里,可能暗示了诗人对这所房子的喜爱。 2. 两年不厌草堂低 / 颇爱晨昏出入齐 - “不厌”表示不嫌脏乱,“草堂”指简陋的住所或居所,“齐”在这里可能指整齐或有序
诗句释义及译文: 浮世功名何有哉,茅斋元住少城隈。 释义: 世间的名利如梦般虚无,我在少城边的茅屋已久。 - 注释: 少城是成都的一个古老区域,此处用以象征宁静与远离尘嚣的生活。 - 赏析: 此句表现了诗人远离喧嚣、追求内心平静的心态。 逢人老去腰难折,念母秋来首重回。 释义: 随着年岁增长,身体不如往昔,思念母亲秋天头发变白又重新生长。 - 注释: 老去形容人的衰老过程
东角门前十馆开,史家自昔总难才。 病容野客随行入,远喜诸公取次来。 气合每联朝食坐,事多长后午朝回。 扬雄识字今谁及,疑义须烦一一裁。 译文 东角门前,十个书馆已开启,自古以来,史家都难以寻觅真正的英才。身染疾病,我像野客一样随众进入,内心充满喜悦,因为众多贤人君子陆续到来。每当讨论时,我们总是能相互激发出新的见解;每当处理事务时,我们总能从早至晚保持忙碌而充实。 赏析
赠河南巡抚杨贯之 这首诗是为杨贯之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其的赞赏和期望。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押韵严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其赏析: 1. 灾殃横被十三州,百万苍生手抚柔。(灾难遍布十三州,百万人民手抚平) 注释:这里的“灾殃”指的是各种灾害或不幸的事件,而“十三州”可能是指河南地区的十三个州县。整句话表达了在灾害面前,百万人民展现出的坚韧与毅力。他们不仅忍受着自然灾害带来的苦难
诗句释义: 1. 昌平刘谏议祠 - 指位于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区)的刘谏议(刘恕)的祠堂。刘恕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曾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职。 2. 荒湾野木古城隅 - 描述了一处荒凉的海湾边上,生长着野木的古城墙角落。这可能暗示了某种历史遗迹或遗址。 3. 何处昌平是旧庐 - 询问在昌平这个地方是否有过去的居住之所。昌平是一个地名,通常指的是北京的一个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