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注释】 初:开始。燕京:今北京市。报国寺:在北京城内,为元、明、清三朝皇帝祭祀功臣和佛祖的庙宇之一。毗卢阁:在报国寺内,是供奉毗卢遮那佛的地方。凌霄:指宫殿或楼阁。锦绣:形容建筑物华丽。倚阑南望:倚栏远眺。楚空:指秋天景色萧瑟空旷。伤春目:因伤春而流下眼泪的眼睛。鸿雁:大雁,这里比喻思乡之情。路不穷:路途无穷无尽。 【赏析】 首联“宝殿凌霄锦绣中,倚栏南望楚天空”
【注】: 麻城:《元丰九域志》载:“光州,本汉之汝南郡,晋太康元年改曰南顿。” 趋光山:指光山(在今河南潢川)。 客未归:指诗人自己。 飘飘片雪:指雪花纷飞。 翠微:指青山。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冬夜所作,当时作者因“谪居黄州”。诗中写景,意境开阔,富有诗意。全诗以景起,以景结,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首句以“趋光”二字点出地点,次句写大雪覆盖了整个山村
诗句解释与译文: 1. 炎天独坐昼偏长,游子燕台忆故乡。 “炎天”指炎热的夏天,“独坐”表示独自坐着,“昼”是白天的意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夏日里独自坐着,觉得时间过得特别长,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这里的“游子”指的是在外漂泊的人,而“燕台”通常指的是古代的台榭,这里可能是指诗人所居住的地方。通过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炎热的夏日中,因为思乡之情而感到时间的流逝变得缓慢。 2.
江南春尽杏花残 送君长亭欲别难 握手分岐君万里,帝城明月共谁看 注释: - 《送胡子南还》是明代诗人李英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 “江南春尽杏花残”中的“杏花残”,指的是春天的杏花已凋零殆尽,暗示着春天即将结束。 - “送客长亭欲别难”中的“长亭”,是古代离别时设立的送别之处,此处指代离别的场景。 - “握手分岐君万里”中的“握手”,表达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
诗句原文如下:匹马萧萧度汉关,孤城独眺谢公山。蓟门秋色期君赋,客路风烟早策还。 诗词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孤城的画面。诗人通过“匹马萧萧度汉关”这一形象,展现了诗人独自骑马过汉关的情景,体现了其孤寂与坚定。而“孤城独眺谢公山”,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面对孤城时的孤独感和远望之情。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坚韧与不屈。 译文 诗人骑着马缓缓穿越汉关,来到一座孤城
秋晓漫兴 《秋晓漫兴》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写于作者罢官回乡途中,描写了秋天早晨边塞大雁南迁和深秋寒色早至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朝廷的失望之情。 长天万里晓烟分,塞雁南飞度朔云。 注释:广阔的天空,万里无际,清晨的薄雾在天空中飘散开去。边塞的大雁向南方飞翔,穿越过北方的边界。 落叶凄凄寒色早,城头悲角不堪闻。 注释:树叶纷纷凋落,发出凄凉的声音,预示着深秋季节的到来
【注释】 1. 津亭一别阻云霄:在津亭分别,从此天各一方。津亭,指水边的小亭子或渡口。阻,阻隔。云霄,高空。 2. 万里关河白雁遥:万里关山,千里河流。 3. 世事纷然无可道:世间的纷繁世事,没有一样可以说得出道理来。纷然,纷繁杂乱的样子。 4. 江乡只自忆渔樵:家乡只在江上渔夫和山上樵夫。江乡,指长江以南的乡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一位名叫黄国钺的朋友的
诗句释义与赏析: 原文: 郊门饯别一尊残,万里春山马上看。 忆尔音书两行泪,莫因归雁寄长安。 译文注释: - 郊门饯别一尊残: 在郊外的门口送别时,只剩下半杯酒,象征离别之情。 - 万里春山马上看: 在漫长的旅途中,只能远望万里之遥的春山,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忆尔音书两行泪: 回忆过去与对方的书信交流,每封都充满了感情,以至于泪水难以控制。 - 莫因归雁寄长安:
【注释】 十月:农历十月。京师:指长安,当时称京城为京师。朔气萧萧:寒风瑟瑟。萧萧,风声。落木声:落叶声。边庭:边境的边疆地区。飞檄(xiē):紧急文书。秦京:古郡名,在今陕西省西部。转战:转移作战位置,指辗转征战。天山:在今新疆南部。胡尘:指北方少数民族的烟尘。一扫平:扫除干净。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句写冬景,次句写边地急报,末联写战争胜利。全诗叙事简洁明快
注释1:暮春有怀二首 其一,即《暮春有怀二首》,是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在洛阳时所作。此诗为组诗的第一首。 译文1:北望九关风尘净却仍心忧国事,碧草青青柳色嫩新绿如烟。却对文园君的卧病感到惭愧,落花飘飞雨滴打湿了残春。 赏析1:这首诗写于王昌龄出塞前。首句“北望九关”,点明题意。诗人站在洛阳,远望北方,只见“北风清”,风尘也一扫而空。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心安,反而觉得“犹有未尽”,于是又想到“三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