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星衍
乙亥花朝同人集五亩园吴思亭有诗见诒次韵奉答 结庐人境隔尘嚣,旧雨频来不待招。 结庐:建房居住。旧雨:老朋友。频来:多次来访。 千载论交忘月旦:千百年来的交情,忘了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一春行乐过花朝:整个春天都在游赏花中度过。 竹林径好三三辟:竹林里的道路,最好只开三扇门(即“三三”)。 梅阁寒从九九消:梅花阁里的寒冷,随着九九重阳节的到来而消散。 老去相如重涤器:我老了,像司马相如有重陶器一样
【赏析】 此为和州途中所作。“自江宁至和州”即从江南的南京到安徽的和县,这是作者由京城南归途中的一站,也是他晚年流寓和州期间的一段生活片断。 “短笺裁恨与闺中”,写自己如何向妻子表达心中的怨愤。诗人在旅途中,由于旅途的劳顿及心情的郁闷,加上路途遥远,书信往来不易,因此只好用“短笺”来传达自己的情感,以解思念之苦。“闺中”是妻子的居所,也即家中。 “梦破征途怨晓风”一句,写自己如何在漫长的征途之中
【注释】 “蛰虫初醒燕初还”:蛰伏的动物,春天到来时醒来;归来的燕子。 自爱:自己喜欢。 未忍删:不忍割舍。“几处踏青经雨后”:在雨后的春日里,几个人去踏青赏景。 笋:竹笋,嫩竹。 偶同兰草生当路:偶尔与兰花共处,生长在路旁。 莫认仙芝赚入山:《列子·周穆王》中有个叫刘安的人,他善于炼丹,曾得到五色灵芝和五石散,但最后被官府捕获,押往深山,结果死于非命。这里用“仙芝”代指灵芝。 肉食客来仍染指
译文: 送别徐巡抚赴任江西,石城的双桨送你离去,春水三江与别情相比。 是否曾经挥笔识诏书,如今投笔笑谈经生。 淮徐坚壁久围兵未撤,陇蜀战事功在咫尺。 赢淂倾杯重话旧时事,万花影里碧山依旧横。 注释: 1. 石城双桨送行旌:石城指的是今天的江西省石城县,此处用“石城”暗指地名,“双桨送行旌”形容送行的场面。 2. 春水三江比别情:春天的江水象征着离别的情感,“三江”可能指的是长江
和胡云坡宫保师纪恩诗元韵 其一 崧高今古迭生申,当代儒宗有替人。 一卷遗经传似续,三槐奕世晋丝纶。 白云望比天枢贵,乌鸟情通造化仁。 请谥期过还赐谥,非常令典为耆臣。 【注释】 崧高:指周代周公旦的封邑在今山东曲阜,因周公曾封于此地而得名。 “一代儒宗”二句:指唐代儒学大师孔颖达。 “一卷遗经”二句:指宋代儒学大师朱熹。朱熹一生著作甚丰,其遗书有《四书章句集注》,是后世学者研治儒家经典的宝贵资料
【注释】 1.李郭:指李白、杜甫。 2.鲁殿:鲁国国君的祖庙。成遗老:指鲁哀公。 3.平江:即长江。 4.行客:指诗人自己。 【译文】 几代人又登上了李杜的舟,在华屋中细细数过山丘。 人们像鲁哀公一样成了历史的遗老,江水爱抚着少有浊流的平江。 花落花开都在夕阳下到尽头,鲜鱼早些被捕捉到吴头。 没有做成归乡之客的我攀附着行旅之人,又向常州和润州而去。 赏析:
诗句如下: 王孙去后草黏天,䙚䙚游丝欲化烟。 译文: 王孙离去之后,草地像被胶水粘住了一般,细长的柳絮仿佛要化成烟雾。 注释: 1. 王孙:这里指古代贵族或官员的子孙,也泛指贵族或官员。 2. 䙚䙚:形容细长的柳絮随风飘动的样子。 3. 游丝:柳树的飞絮,随风飘散形成一条条细线。 4. 化烟:指柳絮变成烟雾状消散在空中。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诗人对离别的深切情感
残灯微弱的光线时明时灭地隔着书帷,门外凛冽的寒风不停地吹打。 淅沥沥的雨声令人愁绪不断,呻吟着病痛难耐难以忍受。 一直怀念茅屋将要坍塌的门户,遥远地回忆起扁舟涉险时的往事。 我拥紧温暖的被褥坐在幽深的书房里,也须怜悯并感叹一番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赏析能力。赏析诗句是古诗阅读中常见的题型,要求学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赏析诗句的妙处所在。“穷交千里怅分飞,谁款家园旧雨扉”,意思是说:离别了千山万水的朋友,彼此都感到惆怅;那故乡的门扉,何时才能打开?“自谓过之今不及,阅人多矣子真稀”,意思是说:自己认为自己超过对方,现在却远远不如;看多了人世间的人,真正像张良那样的贤士实在是太少了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后十五天,太阳到达黄经零度。 犀渚:即牛渚矶,在安徽当涂县西北长江中,因山形如犀角而得名。 两番:两次。 怊怅:惆怅、失意。 【赏析】 《自江宁至和州途中作 其一》是宋代诗人杨基的作品。此诗描写了作者一路行来所见到的景色以及内心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