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南英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第一句:“苜蓿凋残豆蔻鲜,春风二月嫁人天。” “苜蓿凋残”指的是苜蓿花已经凋谢,象征着春天的结束。而“豆蔻”是青春期的女孩,通常在十二三岁左右。这里用豆蔻来形容少女的美貌,意味着女子正值青春年华,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 “春风二月嫁人天”描绘了春天温暖的气息和美好的时光,二月通常是春季的开始,也是许多家庭选择结婚的时间,这里的春天代表了新娘的幸福和未来的希望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黑云驱雨疾如潮,转为神仙贺此宵。——乌云翻滚驱走了暴雨,天空顿时变得晴朗起来,天上的银河也流泻下来,像大海一样浩渺无边。 泻尽银河千顷水,不须乌鹊为填桥。——倾泻得如此彻底,银河里的千顷水都流完了,用不着那些喜鹊们来回地飞来飞去,把桥搭成桥面。 赏析: 此诗是作者于1886年在四川成都所作。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爱情节日
诗句原文: 汝纤我瘦不差池,对倚红阑不语时; 十索十香空有恨,共君无事莫相思! 译文: 你纤细我消瘦也不差池,相对倚靠在红色的栏杆上不说话; 十个索子十个香气都只是空遗憾,与你在一起没有什么事情不要相思!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爱人之间的深情厚意。“汝纤我瘦不差池”描绘了两人相依为命的情景,尽管身体消瘦,但彼此的陪伴却显得更加紧密。“对倚红阑不语时”则进一步展现了两人相互凝望
南台记所见(甲申(光绪十年、1884)以前) 是愁是病是寒欺,斜倚熏笼力不支。 我若梦中传彩笔,好图一幅病西施。 【注释】 愁:忧愁。病:有病,这里指生病。熏:熏笼。支:支持。我:作者自称。梦:梦中传彩笔,指诗人在梦中作画。西施:古代美女,春秋时越国美女,以美色著称。 【赏析】 《南台记》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光绪十年(1884年)。当时诗人正在杭州任知府。他写的这首诗就是对杭州的描写。
诗句释义: 深宵相对理残篇,学舍叨光又一年! 不意居诸长夜夜,而今始见火中莲。 译文: 在深夜里我对着书桌沉思,整理着一年的学习笔记,我的学舍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学期。 然而在这漫长的夜晚,我一直在学习中度过,从未想过会有如此的幸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看到如此美丽的花朵——火中莲。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许南英对学习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诗中的“深宵”
【解析】 “梦回书幌漏将残”,意思是:梦醒时,烛影摇曳,漏壶的水滴将要滴尽。“书幌”是指书帘,这里指的是书桌上的灯,所以用“书幌”来形容。“书幌漏将残”,意思是:梦中醒来时,书房里的灯已经快熄了,只剩下几滴蜡泪还在慢慢滑落。“曾与梅花耐岁寒”,意思是:曾经与梅花一同度过严冬。“山妻”是指妻子。“频唤”意为:经常呼唤。这里的“山妻”是妻子的意思。“烹苦茗”,意思是:常常呼唤妻子煮好茶水
注释: 闻樨学舍将于腊月初五日解馆。初四夜,灯花忽开,喜而志之 其二 (甲申(光绪十年、一八八四)以前) 卜得寒灯意不差,从今只照话桑麻。 思将赠我无他物,结撰春心一朵花。 译文: 听说桂花书院将在腊月初五日解馆。初四夜晚,灯花忽然开放,我很高兴并记下了这个情景。 卜得寒灯意不差,从今只照话桑麻。 想要送给我的没有其他东西,只能结撰出春天的心意,像一朵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
管城遥送美人来,不爱桃花爱绿苔。 漫说乔家双姊妹,是儿眷属本天台。 注释: 1. 管城遥送美人来:这里的“管城”可能指的是诗人的住所或写作地点,而“美人”则指代了图中的人物,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图中人物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2. 不爱桃花爱绿苔:诗人表达了对图中人物的特殊喜好,他不仅喜欢图中人物的外在美(如桃花般艳丽),更注重其内在的美(如绿苔般的清新与自然)。 3. 漫说乔家双姊妹
红丁旧酒香初透,绿叶新蔬味亦饶; 期与山人同一醉,忽闻风雨断溪桥! 【注释】: 秋雨所期不至 其一(丙戌(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 秋雨所期不至,即秋雨未降而诗人已先期而至。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秋”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是诗人的情之所系,意之所归。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秋雨比作一位姗姗来迟的朋友,期待之情跃然纸上。 红丁旧酒香初透,绿叶新蔬味亦饶; 诗人在等待中度过了漫长的时光
【注释】 1.丙戌:光绪十二年(公元一八八六年),即公历1896年,时作者已过中年,故诗中多有感叹时光易逝之意。 2.丁宁:再三叮嘱、嘱咐。 3.篱下菊:篱笆下的菊花。 4.尽情开:毫无顾忌地开放。 【赏析】 此诗首二句写景,以风挟雨的声响渲染秋意,落叶覆绿苔更增添了秋日萧瑟之感,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气氛。三、四两句则是抒情,诗人在篱笆下叮嘱着菊花不要随意开放,以免辜负了这美好的季节和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