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达
“侬是博山炉,栖托忘忧馆”出自清代诗人曹家达的《子夜春歌八首其八》。下面将逐一展开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 1. 诗人介绍: - 曹家达(字颖甫、尹甫),号鹏南,别号拙巢老人,江苏江阴人。曹家达是清末近现代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而著称。曹家达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所成就,还在经书及诗文的研究上有着深厚的功底。 2. 诗词原文: 侬是博山炉,栖托忘忧馆。 觅取博山香
注释:雨水凝聚,散发出清凉的芳香,我却不走出屋子,享受这宁静的时光。 我的眼泪化作了雨滴,离别之后我们还会相聚,回到彼此身边。 赏析:本诗以景起兴,以情结篇。开头两句写秋雨的清冷,渲染出诗人凄苦的心境。“妾泪”三句,化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与情人诀别的哀怨之情。全诗情感真挚、自然流畅,语言朴素而含蓄隽永
【注释】 落叶:比喻秋天的叶子。御长风:抵御大风。熨贴身上衣:比喻体贴入微,关怀备至。 【赏析】 《子夜秋歌》共八首诗,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此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深秋时节为情郎缝制衣裳的情景。她用落叶来比喻自己的一片真情,用秋风来比喻男子的离去,以“熨贴身上衣”来表达对情人的关心与呵护。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注释】: 花神未诞十日雨:花神指春天里百花的主宰,未诞即没有诞生。 白日春寒闲羯鼓:白天的春天,天气寒冷,只有羯鼓的声音来陪伴。 忽然山翠随人飞,江路杨丝尽媚妩:忽然山野里的翠色好像跟着人一样飞来,江路上的杨柳丝好像全变得妩媚起来。 杨丝作絮扬路尘,女儿钗朵光照人:杨丝变成了柳絮飘扬于路,女子头上的钗朵也映照出光彩照耀着人。 光照人,景将夕,美人温酒劝上客:阳光照耀着,天边将要落下去了
子夜秋歌八首 关山日以远,憔悴堕朝华。若问妾颜色,但看牵牛花。 注释: - 关山: 指边关和高山,形容遥远的地方。 - 日以远:日子一天天过去,指时间流逝。 - 朝华:早晨的花朵,比喻年轻的美丽容颜。 - 若问妾颜色:如果你想知道我现在的样子。 - 但看牵牛花:只有看看牵牛花才能知道我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思妇对远征边陲丈夫的深切思念。她描绘了自己在秋天的夜晚
【注释】 1.踏青:踏青是春季郊外游玩、赏花的一种风俗。 2.和冷:东风寒冷。 3.江岸:江边。 4.大堤:即堤,水边修筑的土坝或石坝,这里指长堤。 5.发新咏:创作新诗。 6.一声:指花落的声音,此处借代落红。 7.空绿:形容江水荡漾。 8.九天珠唾(tuò):比喻天帝所吐的珍珠,喻指天上的月亮、星星等。 9.窈窕(yǎo tiǎo):美的样子。 10.媚妩(wǔ):美好的样子。 【赏析】
【注释】 林阴:指林木葱茂的山道。砊磕(yì kē):形容声音高亢宏亮。征夫:远行的人。回:归来。 【赏析】 这是一首写征人夜归的诗。诗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夏日傍晚山路上车马行人熙攘的情景和远行人归家时发出的声音。“林阴山路长,车声喧若雷。”起句点出地点是山路上,写出了环境;“车声喧若雷”,用夸张手法描写车马行走时的声音,突出了车马之多、速度之快。 次句紧承上句
【注释】 君:你,指丈夫。去:离别。长河:指银河。湄:水滨。天孙:即织女,传说中在银河边织云锦的女神,后因借指织女星。银河:黄河的别称,因为黄河发源于祁连山脉,流经黄土高原,最后注入渤海。怨:责怪。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前两句写诗人对远行者的思念,后两句写诗人对银河的怨恨。 “君去长河湄”是说丈夫离开了我居住的地方,来到了远离我的长河之滨。 “但愿无风波”是说希望你一路顺风,没有波涛和险阻
子夜夏歌八首 薰风吹白日,镜里红颜老。 妾怨将离花,愿觅当归草。 注释与译文: - 诗句: `薰风吹白日,镜里红颜老` - 注释: 薰风是指温暖而和煦的风,白日通常指白天,这里用来比喻时间的流逝与青春的短暂。“镜里红颜老”形容女子容颜因岁月而改变,暗喻青春易逝。 - 译文: 温暖的春风轻拂过漫长的白天,镜中的自己已不复当年的容颜。 - 诗句: `妾怨将离花,愿觅当归草` - 注释: 妾
浮瓜且沉李,自昔清夏炎。 郎心今浮沉,岂有瓜李嫌。 注释:在夏天,人们喜欢将瓜果放在凉爽的井水中让其下沉后食用,这是为了降温并便于食用。“自昔清夏炎”指的是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习俗。"郎心今浮沉"则是指现在的男子心情多变,不稳定。"岂有瓜李嫌"则是说,即使如此,也不应该因为男子的心情变化而对他产生嫌弃或不满。 赏析:此诗通过描述古代人们在夏日里吃瓜果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