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广闻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说不到处,一句是一句。 - 释义:在无法确定或理解的情况下,只能逐步分析,一步一步地探索。 - 关键词:“说不到处” - “说不”表示否定,“到处”指广泛或全面,整体表达在不确定或复杂情境下,需要分步处理和理解。 - 赏析:这表达了一种务实的态度,即在遇到难以全面把握的情况时,应采取逐步分解的方法以获得深入的理解。 2. 行不到处,一步是一步。 - 释义
释义: 四月八日,即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释迦牟尼于四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所以人们将这一天作为佛教的吉祥日,称为“佛诞节”。然而到了二月十五这一天,他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去往西方极乐世界了。 尽管生死轮回,一切都是空的,但是在此刻,正是佛陀全提法要的时候。这里的“全提法要”,是指佛陀在此生中,将所有的智慧、慈悲、戒律等教诲和教导都传授给了众生。
【注释】 丛林:禅宗僧团之称。巴鼻:指衲僧的鼻孔,比喻僧俗交往。差:差失。 【赏析】 这是一首颂赞禅林规矩严整、僧众清正之诗。首句“丛林纪纲”,点明题旨——赞颂禅寺的纪律;二句“衲僧巴鼻”,说明禅僧们严守戒律;三、四句“词锋若差,乡关万里”是说那些没有遵守禅林戒规的人,就像没有鼻子一样,无法与别人交流,因此只能流落他乡,远离故乡。此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禅林生活的向往与敬仰之情
这首诗出自《祖堂集》。它描述了马祖和百丈的故事。马祖是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的开山祖师,他曾经在寺院里升堂讲经,百丈是禅宗五家之一曹洞宗的初祖。诗中提到“马祖升堂,百丈卷席”,意味着马祖讲经时,百丈就卷起席子离开,因为马祖讲的太深奥了。接着,诗中又提到“净慈看来,寸不如尺”,这是对净慈和尚的赞赏,意思是净慈看马祖讲经时,觉得马祖讲得太好了,以至于他的座位都不如马祖的位置高了。 这首诗的译文是
注释: 群阴剥尽,一阳来复。 群阴:指阴暗、黑暗的意思,比喻邪气或坏势力。一阳来复:一阳气来临,即春天来临。 拄杖子随乡入俗,六六不成三十六。 拄杖子:拄杖人,即僧人。随乡入俗:跟随世俗。六六不成三十六:六六三十六,即六十四,是佛教中的一种计数方法,表示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僧人在世俗中行走的场景,表达了他对世俗的厌倦和对佛法的执着。诗中“群阴剥尽,一阳来复”两句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 其十六 说法不应机,总是非时语。长至令辰,天清地宁。 注释与赏析 释广闻(一一八九~一二六三),赐名佛智,号偃溪,俗姓林,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年十五从智隆于宛陵光孝寺。十八岁受具足戒后,游历各地,遍参名师学习佛法。在诗中,他通过自然景象和季节变换来抒发自己对佛教的理解。这首诗描绘了四季变化的景象,特别是冬天雪后的景象,寓意着清净和平和
注释: 1. 大尽:天文学中的大圆小余,指太阳在天空的位置。2. 三年一闰:古代历法规定以三年为一个闰年。3. 全提半提:指天文学中的全周天和半周天。4. 眼上安眉:比喻事物表面有特征,而实质并不如此。5. 有誵讹:比喻事情有误传或误解。6. 没巴鼻:比喻没有根据。7. 放过一著:比喻错过了重要的机会。8. 落在第二:比喻落后于别人。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人们应该全面理解事物的真相
【译文】 如果唤作拄杖,埋没自己的灵性; 如果不唤作拄杖,辜负先圣。 【注释】 偈颂:梵语的音译,是佛教的一种唱诵形式。 其十八:偈的序号,这里指第18首偈。 若唤作拄杖子:如果唤作拄杖,意味着它只是一根支撑身体的工具罢了。 埋没己灵:埋没了自己的灵性和精神。 不唤作拄杖子:如果不唤作拄杖,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意义。 辜负先圣:辜负了先圣的教导和期望。 赏析:
注释:新年刚到来,一切重新开始。 计算天干和地支的交接点,发现闰年春色已晚。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关于时间的颂诗。诗人以“元正新改旦”开篇,描绘了新一年的开始,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接下来的“举则旧公案”则是对时间规律的揭示,指出了时间的流转是有规律的,不可违背。然后是“料掉没交涉”,这句是对时间流转的一种比喻,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转的感慨和无奈。最后一句“闰年春色晚”则是对时间流转的一种感慨
注释:要想看见太平世界,必须拨乱反正,恢复乾坤。 要想寻求真正的知己,必须先掀翻海岳,才能得到真正的友谊。 净慈寺没有僧人在修行,但这里闲适自在,施主长安乐。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向往和追求。他认为只有通过拨乱反正,才能实现太平盛世;而要想寻求真正的朋友,就必须先付出努力,掀翻障碍,才能得到真正值得珍惜的友谊。同时,他也对净慈寺的僧人进行了批评,认为他们虽然有施主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