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广闻
注释: 虚舟:《文选》卷三十七《七励》“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善注引郭璞曰:“心志所存,如浮云游动,无所依归;如落日西斜,无物可亲。”后以“浮云”“落日”代指行踪不定的游子。此诗借“虚舟”喻诗人。 一从桡下失关津,寂寞空横断岸滨。 从此乘船离去,再也找不到渡口和桥梁,只能孤单地横在断岸之滨。 一从:自从、自始。 桡:船桨。 失关津:找不到渡口和桥梁。 寂寞:孤单。 空:徒然。 横:横卧。
【注释】: 1. 梦入东南万里馀:《世说新语·言语》:“支道林在白马寺,将冯太常诣谢公。谢公问顾长康:'道经像中何似?'答曰:‘如从东天骑龙回。'”此用为典,表示梦中游历东南各地。 2. 阅人多处定何如:“阅人”指观察、了解他人。“定何如”,意为究竟怎么样。即:在人多的地方生活,你的感受和看法如何。 3. 绿蓑又裹春风去:绿蓑,绿色的蓑衣。春风,春天的风。此句意谓,又裹着绿蓑披上春风吹去了。 4
注释:向南方查询,曾经没有经过旅途。把山云和海月都写尽了心中的情感。放笔来看,到处都亲眼目睹了,却突然又生出一场愁绪。 赏析:此诗首句“南询曾不涉途程”,是说诗人去南方查询,不曾走过什么路程;次句“写尽山云海月情”是说他把山、云、海、月等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三、四两句写诗人观景后的感受,即“放笔看来亲到处,一场特地又愁生。”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色,不禁勾起了心中的忧愁,因此又愁生
译文: 全力拉起天河洗甲兵,争如谈笑净胡尘。 山东名声和山西名望一样重要,历数从来有几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南宋时期所作,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和无奈之情。诗中以贾丞相为喻,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全篇充满了深沉的忧患意识,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壮志未酬的遗憾
注释: 月岩:岩石在月光下显现出美丽的轮廓,犹如月亮的倒影。 光非照境境非存,恁么曾来二十年。 光非照境境非存,恁么曾来二十年。 这两句诗是说,月亮的光不是照亮了石头,而石头本身也并不是存在的。你曾经来过这里二十年了吗? 话到乖崖峭壁处,令人特地忆南泉。 当说到险峻的山崖时,让人特意想起了南泉寺。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人通过对月岩的描写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首句“百千诸佛竖降旗”,是说众佛都竖起了降魔的法旗。这里用到了佛教中“降魔”的典故,意在表达自己要与友人一同降魔除奸。第二句“大法犹悬一缕丝”,是说佛法如同悬挂在空中的一缕细丝,随时都可能被风吹断、雨打散,因此不能松懈警惕。第三句“问讯率陀老慈氏”,是说要向率陀老僧和慈氏大师致敬,表示要请他们指教。第四句“只是恰是下生时”,是说只有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圣者才能拯救众生
【注释】 宿天衣:即宿天衣禅师。偶成:偶然写成的诗篇。雁过无痕(雁影)可留;大雁飞过,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可以不停留。寒水东流:冷清的水向东流去。千峰一夜撑空立:千座山峰在一夜之间撑起高高的云头。惊:惊动、使惊骇的意思。底:尽,全部。 【赏析】 此诗是宿天衣禅师对佛理的一种理解。诗人通过写大雁飞过天空不留痕迹,以及千峰耸立于空中的形象来说明佛经所说“诸行无常”、“无我”的道理。
觉海诸善友整经 觉性如海,诸善友如同波涛中翻滚的波浪。 好风晴日满溪山,又到桃源尽处还。 美好的春风吹拂着晴朗的日子,我回到了桃花源的尽头。 译文:觉性如海,诸善友如同波涛中翻滚的波浪。美好的春风吹拂着晴朗的日子,我回到了桃花源的尽头。 注释:觉性如海,诸善友如同波涛中翻滚的波浪。觉性,佛教中指人的本性、本性清净无染的状态。诸善友,指的是众多修行者,他们如同波浪中的波涛,不断起伏、变幻。
【释义】 无端活业(生计)尽平沉,只为当时错用心。归路又从湖畔过,水深不似恨深深。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送别林上人归湖南的情景。首句“无端活业尽平沉”,意思是说没有缘由的,我的生计就全部消失殆尽了。“活业”一词,指生计或生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失去生计的无奈和悲哀。 第二句“只为当时错用心”,意思是说我之所以会失去生计,是当时我误信了一些人的甜言蜜语,没有看清他们的真实面目
【注释】 祸兮不入慎家门:祸不会进入贤良之家。 除是知恩解报恩:除非知道感激恩情并报答恩情,否则不会有祸患。 只用五峰曾中底:只有五座山峰曾达到顶峰。 要人吐了要人吞:想要人吐出东西就要有人吞下东西。 【赏析】 《送无言和尚赴枫林》是唐代诗人刘商创作的一首七绝诗。此诗首句“祸兮不入慎家门”,以祸不入善家为比,劝诫友人在危难时不要自暴自弃,而要知恩图报;次句“除是知恩解报恩”,即要知恩图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