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佑
下面是对这首诗《十二连桥》逐句的解读,包括其含义、背景和相关赏析: “柳丝斜挂碧毵毵”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致,垂柳随风摇曳,仿佛绿色的长丝轻轻垂落。这里的“斜挂”和“碧毵毵”都形容了柳树的姿态和颜色,营造出一种柔美、宁静的氛围。 “堤畔人家住两三”展现了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象。这句诗通过“堤畔人家”这一细节,让人联想到水边的居住环境,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同时
诗词原文: 蛙声阁阁送轮蹄,喜见新秧出水齐。 十二红栏都倚遍,此身疑在洞庭西。 注释解释: - “蛙声阁阁送轮蹄”:此处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田园景象,青蛙的鸣叫声伴随着车轮的滚动声,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这里的“阁阁”可能是指建筑物上的栏杆,而“送轮蹄”则形象地描绘了车轮滚动的声音和节奏感。 - “喜见新秧出水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田野新芽的惊喜之情。新芽从水中冒出,整齐一致
注释: - 一镜平开映远天,草荔青共麦苗妍。 - “平开”指的是水面平静如镜,“映远天”则意味着水面倒影映照出远方的天空。 - “草荔”指的是草本植物,“青”指草的绿色。 - “麦苗妍”指的是麦苗的颜色鲜艳。 - “妍”在这里表示美丽、鲜艳的意思。 - 若非帆影来烟外,错认沙湖作水田。 - “若非”表示如果不是这样,“帆影”指的是船帆的影子。 - “来烟外”表示在烟雾之外。 -
【注释】 十二连桥:指杭州钱塘江的灵隐寺、北高峰、南高峰、飞来峰等名胜。 碧汉:银河。 鞭丝帽影:指游人。 风为扫尘沙去:风吹走浮尘。 收拾湖光到眼中:指西湖风景尽收眼底。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宋理宗宝祜三年(公元1227年)冬,由杭州赴福州时所写。全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风光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首句“十二连桥”四字,点明了题目,也概括了下文的内容
西郊散步 向西风中行走,山郭显得更加幽静; 飒飒秋风带来深秋的凉意。 走出城郭,眼前是青翠的山色; 蝉鸣声声,似乎在耳边低语。 樵夫归家,车轮滚滚向平林驶去。 漫天黄云,席卷了四野的景色; 篝车行驶在黔地,欢声笑语充满心房。 我俯视天地,感叹自然之伟大; 听说五年前,敌军曾临城而守。 登城望敌,无暇顾及饥饿和疲惫; 干戈相持,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灾难。 我来此,幸得平安无事; 听到弦乐之声
【注释】: 登越王台:登上越王台。越王,指勾践。越王城在今浙江绍兴。台上可远眺江天。 短鬓:形容头发短,衰老的样子。 割据:占据一方,自立为君。 安:怎么,哪里。 笳声边宇急:指胡笳的吹奏声急促传来,表示边境形势严峻。 帆影海门开:指船只的帆影出现在海门之上,表示海上交通畅通无阻。 歌舞冈何处,寒鸦日去来:指歌舞山的所在已不可寻,而寒鸦却在太阳下来回飞鸣。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的作品
松滋道中 四围山色里,天气半阴晴。 野草有生意,幽禽多好声。 炊烟茅屋接,流水小桥平。 最喜民风古,机丝轧轧鸣。 【注释】: - 四围山色里:四周被山环绕着。 - 天气半阴晴:天空一半晴朗一半阴云。 - 野草有生意:野草生长着蓬勃的生命力。 - 幽禽多好声:鸟儿鸣叫悦耳动听。 - 炊烟茅屋接:炊烟与茅草房子相接在一起。 - 流水小桥平:小河流淌在平坦的小桥上。 - 最喜民风古
注释: 1 “界石”:山中的标志,常用于导航。 2. “楚蜀交关处”:指长江三峡的入口——瞿塘峡,古代为楚地与蜀地交界处。 3. “危崖一径分”:陡峭的山崖间有一条小路分出。 4. “滩声疑作雨,石气宛成云”:水滩上的响声像要下雨一样,石头上的气息仿佛化成了云。 5. “溪市沽新酒,山楼挂夕曛”:溪边的市场卖着新酿的酒,山上的楼阁被夕阳映照,显得朦胧。 6. “布帆烟外去,猿啸寂无闻”
度大庾岭 千仞雄关矗,秋风匹马过。 天梯蹑云雾,古寺锁烟萝。 相业高山仰,劳人终古多。 愿将万梅树,补种遍岩阿。 注释: - 千仞雄关矗:形容大庾岭的险峻,有千尺之遥。 - 秋风匹马过:指诗人骑马穿越大庾岭的秋天,秋风中马儿显得更加矫健。 - 天梯蹑云雾:形容大庾岭高耸入云,云雾缭绕。 - 古寺锁烟萝:描绘了大庾岭上的古寺,烟雾缭绕中的宁静与神秘。 - 相业高山仰,劳人终古多
乐乡次唐陈伯玉韵 驻马寻遗迹,愀然共远征。 黄沙迷旷野,白日暗荒城。 旧国猿声杳,新村戍鼓平。 故园回首处,烟树万鸦鸣。 译文: 停下马来寻找遗迹,心中忧愁却要共同远征。 黄沙淹没了辽阔的荒野,太阳消失在荒芜的城池之中。 故乡的猿声越来越远,新村的鼓声渐渐平静。 回头望去故乡所在的地方,只见烟雾中树木与乌鸦齐鸣。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远征途中,怀念故乡之作。首句“驻马寻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