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孚
【解析】 此题考核理解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以及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对诗歌进行逐字逐句的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把握诗人的感情。然后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抓住意象,理解其含义。同时要结合注释和题干中的提示来理解。最后再结合诗歌的主题、思想主旨来分析。 (1) “关山迢递古交州”,首句写安南地远难通。“关山迢递”是说从家乡到安南路途遥远;“古交州”,是泛指安南一带
【注释】 入安南 指作者入仕安南。官事未了,故不作诗。奉呈:进献。贡父尚书:指李邕。李邕曾任中书舍人、礼部尚书、北海太守、徐州刺史等职,是唐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世子:即李峤的儿子李峤。诸大夫:指王之涣等人。 【赏析】 《清明日有感》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此诗写于作者任县尉时赴安南途中,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全诗以“寒食”二字为线索贯穿全篇,从“慈母年高鹤发垂”到“一日思亲十二时”
海客乘槎上紫氛,清明时节雨纷纷。 虎牙铜柱皆倾侧,水尽天南不见云。 注释:海客指到南海的使者,乘着木筏向南方航行;上紫氛,指登上仙山。 清明时节,春雨纷纷,天气阴沉。 虎牙铜柱,指的是古代在南海沿岸立下的石碑,现在都倾倒了,因为海水淹没了陆地,看不到天空中的白云。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海路景象以及南海沿岸的情况。首句写海路行程,诗人乘坐木筏,沿着海路航行,抵达了仙山。第二句描绘了春雨蒙蒙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以及相关手法。本题要求学生注意诗句中的“载”“堕”“崔嵬”“风沙”等关键字语的赏析,同时还要理解诗人的情感。 (1) 何载天星堕绿苔:何年何月何时何地,天上的星星坠落在绿色的苔藓之上。 “载”是“何时”,即不知道是哪一年或哪一天。 (2) 千寻忽作铁崔嵬:忽然间,山峦变成了铁铸般高耸而险峻的山峰。 “千寻”指极高,极陡
注释: ①安南:今越南中南部一带,古称安南。官事未了:指朝廷没有处理完的政务。作诗:写诗。 ②清明日:清明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感事:感慨往事。因集句成十绝:因为思念故国,用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奉呈:奉献给。尚书:对高级官员的尊称。贡父:作者的官职名。世子:太子或亲王之子。诸大夫:各位大臣。篇篇见寒食:每一首都表达了自己对寒食节的感受。 ③拜扫:古代祭祀祖先的仪式
【注释】 入安南:到安南(今越南中部)。官事未了绝:指作者任安南都护时,朝廷还让他兼管一些事务。作诗清明日感事:在清明这一天,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因集句成十绝:即由这组诗题出十首绝句。呈贡父尚书:呈贡父是作者的官职。尚书:指安南都护府的长官。并示世子及诸大夫:给安南都护府的世子和诸位大夫看。 【赏析】 这首诗是唐宪宗元和八年(813)三月,安南都护高骈被调为太子宾客,临行时写给他的一首诗。
【注释】 台州:今属浙江。台州地,指台州地区,这里泛称江南一带。海冥冥:水波茫茫无际。金鳌:传说中大海里的一种鱼,背上有五只角。行:行走。踏着金鳌的背走。异客:外地的客人。过:度过。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后十五天,太阳到达黄经30°时开始。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初夏到任台州时所作。当时作者身居异乡,心情十分苦闷,因而在清明这一天,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注释: 入安南以官事未了绝不作诗清明日感事因集句成十绝奉呈贡父尚书并示世子及诸大夫篇篇见寒食 昔日藉梨花作寒食,孟光举案与眉齐。 越裳翡翠无消息,夜合花开日又西。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进入安南之后,面对复杂的官场局势,无法抒发自己的情感,于是选择了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首句“昔藉梨花作寒食”,诗人通过描绘梨花盛开的景象,寓意自己的处境如同寒食节一样,虽然已经过去但依旧无法忘怀
寒食家家出古城,满川风雨看潮生。 八千里外飘零客,起向朱樱树下行。 注释:寒食节是清明前的一天,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祖,而诗人却在这天出门在外,没有回家。 寒食节的家家户户都出了城去扫墓,但诗人却只能看到满川的风雨和潮水的涌动。 八千里外的飘零之客,在此时此地,也只能在朱樱树下行走,感受着离别的痛苦
诗意赏析: 1. 诗句解读 - 《弹琴峡》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词,通过“月作金徽风作弦”和“伯牙别有高山调”等意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画面。词人以月为乐器,风为琴弦,将大自然的美妙与自己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2. 关键词解析 - “金徽”在古琴中是一种装饰,用贝壳、金属等制成,象征琴音的清越和高雅。这里用以形容月光如黄金般明亮璀璨,照耀着峡谷中的每一块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