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智
诗句 1. 落日维舟石鼓村,道旁茅屋几间存。 - 译文:夕阳下,我在石鼓村的河边系船,路旁只有几座茅屋依稀可见。 - 注释:维舟:系船。石鼓村:地名。道旁茅屋几间存:路上只剩下几处茅草屋顶的房子。 2. 云开玉女支机石,雨过金公种橘园。 - 译文:天空晴朗后露出的山峦如同仙女手中的梳子,雨后金公的橘园显得更加翠绿。 - 注释:玉女:仙女。支机石:山峰。金公:仙人。橘园:种植着橘子的园子。 3.
【注释】 君:指詹齐之。趋京国凡三仕,我向山林滞一生。 放逐共为千里客,艰危相倚十年兄。 镜中白发年空老,囊里黄金日渐轻。 南望乡关心已折,西风树树动秋声。 【赏析】 此诗为赠詹齐之之作。诗中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同遭乱世的悲哀,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和关怀之情。 首联“君趋京国凡三仕,我向山林滞一生”,以詹齐之的三次出仕为比,表现了自己在官场上的沉浮不定。颔联“放逐共为千里客,艰危相倚十年兄”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寄泉峰纯一处士" - 注释: 描述一个隐逸之士居住的地方。 - 译文: 我将书信寄给泉峰的纯一先生,他居住在一个隐居的场所。 - 赏析: 这句诗通过书信的形式,向对方表达了对一位高洁隐者的敬仰和想要结交的愿望。 2. "白发高居不出村" - 注释: 表明该处士年纪已高,且选择隐居生活。 - 译文: 他的白发象征着他已经远离尘嚣,选择在山中过着宁静的生活。 - 赏析:
诗句释义 丹山碧水漾清晖,尽日经行径路微。 - 丹山碧水漾清晖:描绘了丹山(或武夷山)上碧波荡漾、清澈的水面映照着初升的太阳光辉,给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感觉。 - 尽日经行径路微:形容经过一整天的行走,道路虽然曲折,但却显得不那么明显或显眼。 野老筑场收稼早,溪翁举网得鱼肥。 - 野老筑场收稼早:描述了一位年长的农民早早地在野外搭建起收割用的场地,准备开始收获庄稼。 - 溪翁举网得鱼肥
次张云松山行韵 行走在西峰上,视野开阔心胸宽。白云红树久盘桓。 采摘兰草自为幽人佩,拾橡果实随野老一起餐。 秋尽南方仍未解除瘴气困扰,太阳西斜空觉北方的风寒冷。 道人卖药归来很晚,留下宿在松轩一床。 译文: 在西峰上行走,视野变得宽阔,白云和红树久久地徘徊。 采摘兰花作为自己幽人的佩饰,采摘橡果与老农一同食用。 秋天结束南方仍未消除瘴气,太阳西斜时感受到北方的冷风。 道人晚上归来
【注释】 武夷:今福建省武夷山。道士:道教的信徒。刘阮:指晋人刘晨、阮肇,传说他们入天台山采药迷路而遇仙女。仙馆:神仙居住的馆舍。竹叶杯:酒名。千岁丹砂:千年的丹砂。龙虎:龙虎是道教中的神物,这里借指道教徒。五云:指天上的云彩。箫管:乐器,箫管在古代多用鸟羽或竹管作成。浮丘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中天:指天空中央。百尺台:高高的台子。 【赏析】 《游天壶道院呈周叔亮佥宪》是明代杨循吉的一首七言律诗
题茅山道士张伯雨诗卷 江东道士张伯雨,灵书曾授大茅君。 瑶台鹤梦三清露,玉洞龙文五色云。 碧落空歌来幻眇,黄庭梵气结絪缊。 武夷别有宾云奏,不共清猿月下闻。 注释 - 江东:指南方的江东地区,这里泛指江南一带。 - 张伯雨:指张伯雨道士,是此诗中提及的重要人物。 - 灵书:指道教中的灵书,一种描述宇宙万物起源和运行规律的书籍。 - 大茅君:指的是茅山(今位于中国江苏省句容市境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的大意,然后逐句进行赏析,最后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羽人曾共住丹丘,风雨重来又暮秋。”意思是:曾经有位仙人与我共住过丹丘,风雨重来又到了深秋。这里用“曾经”和“又”,写出了时间的推移,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感慨。 “红叶闭门山寺静,白云留客野亭幽。”意思是
这首诗是写给程伯莱教授的,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知识的热爱。以下是逐句释义及赏析: 1. 诗句解读与译文: - "广文家在大江东,官冷时时叹转蓬。"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东边的广文家中感受到的孤独与冷漠。"广文"可能是指一个官职或者是一个特定的文人群体,而"大江"则暗示了广阔的背景或深远的影响。"转蓬"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象征着飘泊不定、随风漂泊的人或事物。这里
寄方壶高士 方壶东望隔沧溟,白发犹传隐者名。 五岳云霞开小景,三天符箓注长生。 虎龙气合调金鼎,鸾鹤声多送玉笙。 为问蓬莱清浅未,麻姑何处候方平。 译文: 东望方壶隔着浩瀚的大海,白发仍然流传着隐士的名字。 五岳云雾霞光点缀美景,三天符箓加持长生不老。 龙虎气息调和金鼎,鸾鹤声音伴随玉笙长鸣。 询问蓬莱仙境是否清浅,麻姑在哪里等候方平。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