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颂
【注释】 ①和:这里指作诗,即和诗。兖:诗人自号,字东阳(779—835),唐代诗人。况之:作者的好友,唐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官至宰相。学士:指梁况之,与作者同为宰相,善诗文。四绝句二首:指《湖上归时》、《万家灯火》两首诗。二首:《和梁况之学士》共四句,每句各用一个韵部。并和:和韵。况之元韵:指梁况之的韵部。廓暝阴:形容月色明亮而幽暗。廓:宽广;暝:傍晚时分,天色昏暗。 【赏析】
和兖弟与梁况之学士同作四绝句二首并和况之元韵 鄞江东望水连空,越峤明峰几万重。谁识此行多乐事,挥毫一曲饮千钟。 注释:鄞江(指钱塘江)东岸远望水与天空连成一片;越过群山峻岭,山峰耸立如同明灯。谁能理解我此行充满快乐?挥笔写下一首佳诗,畅饮美酒如千杯酒。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愉悦与满足感
【注释】 丛林:指寺院。涧水:山泉。萦回:环绕曲折,流连不止。岩室:岩洞中修行的居室,亦指佛寺中的僧舍。云房:佛教语,指僧舍。若使:假如。此中:此处。容小隐:容身隐居的地方。会须;必定。卜筑:占卜选择住宅。 【赏析】 叶希虞秘校是一位高士,他与作者同游天竺寺,并写下了《次韵叶希虞秘校同游天竺寺五绝句》这首诗。 首联“丛林涧水尽萦回,岩室云房不染埃”。丛林是佛家用语,指寺院。涧水指山泉
注释:鹫峰是什么朝代建造的,建在山边?只要一到达这里,就能清除一世的烦恼。 叹息世俗缘分常常被捆绑,半年才有机会来一次。 赏析:此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天竺寺的喜爱和对世俗烦恼的感慨。首句“鹫峰何代落山隈”,描绘了天竺寺的壮丽景象,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叹。第二句“每到须清一世埃”,表达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慨。第三句“叹息俗缘常窘束”,揭示了世事的无常
注释:在山半的寺庙中,四面都是开敞的僧居,从下面看城市就像是漂浮在尘埃之上。 这里的真正乐趣谁能理解?鸟儿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叶希虞与秘校(秘书)一同游玩天竺寺时所作。诗人通过描绘天竺寺四周的环境,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诗中的“下看城市一浮埃”形象地描绘了城市被山环绕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而“此间真趣谁能辨,飞鸟空中自往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
注释:四百名僧人居住在胜沃洲,北边与高高的山岭相连。他们将天下的江湖景色都当作云屏,把这里作为一州。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和安上的弟弟一起游览湖山诸寺后写的。诗人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他内心的感慨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山水世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注释:十里长的湖山环绕着城门,游人早晚都挤满了城门。楼台远近相连着城郊,到处都是水石相邻的地方。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湖山的秀丽景色和游客的众多,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和梁签判颍州西湖十三题涵春圃 夹岸垂杨展绿阴,倚空庭树照波心。 游人不泛西溪水,岂见回环野径深。 注释:垂柳的枝条在岸边伸展开来,为湖面增添了一片浓密的绿荫;那高高的庭树倒影在水中,仿佛也在照着湖中碧波荡漾的心儿。那些游人没有泛舟过西溪,怎会看到这曲折蜿蜒的小河小道,迂回于田野间呢?译文:岸边的杨柳伸展开了它们那浓密的绿色叶子,掩映在湖面上,形成了一层层翠色。高高的庭院里生长着树木
【解析】 此诗是诗人在任通判时,与友人欧郎中相聚于郡斋饮酒谈心,欧郎中以“二绝句纪事见寄”的诗相赠,诗人应和之作。全诗四句一韵,平仄相对,押韵工稳。 【答案】 译文: 立朝之时才华浅薄被贬为潜郎,出守地方得到优厚恩遇便住在养堂中。 赖得同僚的帮助借黄河润泽,使尸位素餐的自己得以承袭龙光。 赏析: 首联两句写诗人初仕时才浅遭贬,及后因人推荐才得以再起,并得到皇帝的信任
偶陪嘉约出重闉,自觉超然隔世尘。 若欲遍游山下寺,直须经岁驻征轮。 注释:偶尔参与宴会的约会,我走出城门重门深锁的府邸,感到自己与世俗隔绝了一般。想要游览山下的寺庙,必须要经过一年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以及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他以自己在官场中的经历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