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僧居胜沃洲,北连高岭万松稠。
似将天下江湖景,都作云屏置一州。
注释:四百名僧人居住在胜沃洲,北边与高高的山岭相连。他们将天下的江湖景色都当作云屏,把这里作为一州。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和安上的弟弟一起游览湖山诸寺后写的。诗人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他内心的感慨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山水世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四百僧居胜沃洲,北连高岭万松稠。
似将天下江湖景,都作云屏置一州。
注释:四百名僧人居住在胜沃洲,北边与高高的山岭相连。他们将天下的江湖景色都当作云屏,把这里作为一州。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和安上的弟弟一起游览湖山诸寺后写的。诗人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他内心的感慨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山水世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诗句: 1. 暇日游逍遥台,睹南华塑像独置一榻旁。 译文:闲暇时去逍遥台游玩,看到南华先生的塑像是独自放在一张床上。 注释:逍遥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南华先生,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里描绘的是庄子的塑像,象征着他的思想。 2. 无侍卫前无香火对之歆然起怀古之思因抒长句一千四百字题于台上。 译文:没有侍卫和香火,我对着塑像非常敬仰
【译文】 圣人的遗书,议者扁其口,妙斲的质地良在懮。 空留糟粕,难道可以品味?即使有踩踏的痕迹,也投到井里去。 何时一发鸡瓮覆,因而更焚驹项辕。 天光内照宇自泰,人益不累中无闷。 云谁嗣响可晤语,至理竟亦归无言。 【注释】 1. 暇日:闲暇的时间。逍遥台:即今河南登封市嵩岳寺内的“太室阙”前之观景台,相传为夏禹所造。南华:指《庄子•逍遥游》。塑像:《庄子》一书,传说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
陈和叔内翰得庄生观鱼图于濠梁出以相示且邀作诗以纪其事 注释:濠梁:水边。陈和叔内翰:陈师道字和叔。濠梁,即濠水之梁桥,在今河南省临漳县东南。庄周《庄子·秋水篇》有“庄周梦蝶”的故事,后用以比喻人生如梦,世事如幻。陈师道得到一幅庄子观鱼的图画,于是请他作一首诗来记叙这件事。 译文:陈和叔内翰得到庄子观鱼的图画并把它展示给我看,还邀请我写一首诗来记录这件事。 赏析:陈师道是宋代文学家
【注释】 1. 暇日:空闲的日子。逍遥台:古代帝王游乐的场所。南华塑像:指《庄子》中庄周的形象,庄周是道家代表人物,被塑造成一位悠闲自在的人物形象。独置一榻旁:独自坐在一张椅子上。无侍卫前无香火对之歆然起怀古之思因抒长句一千四百字题于台上:没有侍卫在旁边,也没有香火供拜,庄周的形象让人感到歆羡,于是抒发了一千多字的长诗。 2. 忆昔:回忆起过去的事情。初读南华篇:第一次阅读《南华经》。闳辨如川源
赏析 首句:“暇日游逍遥台,睹南华塑像独置一榻旁。” 注释:在闲暇的日子里,游览了逍遥台,看到了南方的华氏塑像独自放置在一个榻旁。 赏析:诗的开头描绘了诗人闲暇时光中的一次游历经历,逍遥台是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诗人在这里看到了南方的华氏塑像。这种场景的设置,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也体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性格。 二句:“无侍卫前无香火
这首诗是陈蒙城在南都绿蚁封初拆,西圃芳条换新碧时所作。以下是对各句的逐行释义和赏析: 1. 南都绿蚁封初拆,西圃芳条换新碧。 【注释】南都:指南京(今江苏省南京市)。绿蚁:指酒。封初拆:指打开封存的酒。西圃:指西园。芳条:指嫩枝。换新碧:指换上了新鲜的绿色。 【赏析】首句写酒开瓶的情景,暗示了春意盎然的氛围。次句描绘了西园中嫩枝的新色,与前一句相呼应。 2. 宾僚相遇惜馀春,樽俎留连因促席。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一篇咏史诗。全诗共八句,每句四字,共三十二个字。 让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 暇日游逍遥台睹南华塑像独置一榻旁无侍卫前无香火对之歆然起怀古之思因抒长句一千四百字题于台上 这句描述作者在闲暇之余游览逍遥台,并观赏了南华寺的塑像,他对此非常向往,因此产生了怀念古人的情感,并写下了一首长达1400字的长诗。 - 出入于机泯无际,始卒若环焉可扪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注】 韩绛:北宋宰相。庆历三年(1043)登第,任殿中丞、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拜相;次年出为成都知府。“三”指韩绛三次担任地方长官。三人第:指三次任官。辅:辅佐。熙宁四辅中:指在熙宁年间四次入阁拜相。 【赏析】 赞颂了韩绛的功业。首句“三登庆历三人第”,说的是韩绛三次担任地方长官,三次任官。第二句“四入熙宁四辅中”,说的是韩绛四次入阁拜相。两句一气呵成,语势跌宕起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诗中表达了朱郎中在寿昌通判河中府时的心情和感慨,同时也赞美了郑人复君母的精神。 诗句: 1. 邶诗咏凯风,以成孝子志。(邶风) - 邶风:《诗经》的一部分,通常被理解为表达悲伤情感的诗歌。 - “咏咏凯风”:形容诗歌歌颂的是温和的春风。 - “以成孝子志”:通过诗歌表达了孝顺子女的决心。 2. 郑人复君母,传称能锡类。(郑人) - 郑人:指郑国的人
让我们来看第一句:“岩居得幽胜,俗累无忧伤。” “岩居”指的是居住在高山之中的住所。这里的“幽胜”表示这种居住环境非常安静、幽静,而且有独特的优势。而“俗累无忧伤”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纷扰的超然,以及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所带来的轻松和快乐。 第二句:“占彼凤山腋,建兹法云堂。” “占彼凤山腋”中的“占”字意味着占据或占有,“凤山腋”指的是凤凰山的旁边或山峡之中
次韵叶希虞秘校同游天竺寺五绝句苏颂咏游天竺古寺之佳作 槛前常有施生台,窗隙都无野马埃。掩室道人偏得意,经年未省入城来。”此诗由宋代著名学者、政治家苏颂所作,描绘了他在一次与友人同游天竺寺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简洁的四句话,生动地展现了寺庙的古朴与宁静。 诗句解析如下: 1. “槛前常有施生台”:这句描述了天竺寺前经常设有的施生台,可能是为僧人或信徒提供施舍和祈福的地方。 2.
【注释】 丛林:指寺院。涧水:山泉。萦回:环绕曲折,流连不止。岩室:岩洞中修行的居室,亦指佛寺中的僧舍。云房:佛教语,指僧舍。若使:假如。此中:此处。容小隐:容身隐居的地方。会须;必定。卜筑:占卜选择住宅。 【赏析】 叶希虞秘校是一位高士,他与作者同游天竺寺,并写下了《次韵叶希虞秘校同游天竺寺五绝句》这首诗。 首联“丛林涧水尽萦回,岩室云房不染埃”。丛林是佛家用语,指寺院。涧水指山泉
注释:在山半的寺庙中,四面都是开敞的僧居,从下面看城市就像是漂浮在尘埃之上。 这里的真正乐趣谁能理解?鸟儿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叶希虞与秘校(秘书)一同游玩天竺寺时所作。诗人通过描绘天竺寺四周的环境,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诗中的“下看城市一浮埃”形象地描绘了城市被山环绕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而“此间真趣谁能辨,飞鸟空中自往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
注释:十里长的湖山环绕着城门,游人早晚都挤满了城门。楼台远近相连着城郊,到处都是水石相邻的地方。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湖山的秀丽景色和游客的众多,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注释 霰雪,指下雪。为霖,降雪不止的意思。浃(jiá)旬,一个半月。江湖清气压冬温,意思是冬天的天气却像春天那样温暖。应时,符合时节。岂是,岂不是。诚能感,真诚地感应。易画坤,八卦之一,象征大地。这里比喻农业。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任安上弟的幕僚,当时作者在江西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县)。这首诗是作者看到吉州地区连日雨雪后对天公表示感激之情之作。 首句“霰雪为霖近浃旬”,是说下雪已经有一个多月了
【注释】 1. 和安上弟:即和凝。安上,字安上,是唐代诗人和凝的弟弟,以工诗著称。 2. 雪中:指冬天。 3. 介亭:地名,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境内。 4. 滴沥泉池乱蕊珠:指雪后泉水从池中涌出,水花四溅如蕊珠。 5. 悠扬僧壁点赪糊:僧壁上的佛像被雪映衬着呈现出淡淡的红色,宛如用红色的染料画上的。 6. 登高偏见远山好,万瓦参差篆玉符:登上高处眺望远处的群山,看到层层叠叠的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