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书议者扁,妙斲之质良在懮。
空遗糟魄宁咀味,纵有履迹焉投跟。
何当一发鸡瓮覆,因而更焚驹项辕。
天光内照宇自泰,人益不累中无闷。
云谁嗣响可晤语,至理竟亦归无言。

【译文】

圣人的遗书,议者扁其口,妙斲的质地良在懮。

空留糟粕,难道可以品味?即使有踩踏的痕迹,也投到井里去。

何时一发鸡瓮覆,因而更焚驹项辕。

天光内照宇自泰,人益不累中无闷。

云谁嗣响可晤语,至理竟亦归无言。

【注释】

1. 暇日:闲暇的时间。逍遥台:即今河南登封市嵩岳寺内的“太室阙”前之观景台,相传为夏禹所造。南华:指《庄子•逍遥游》。塑像:《庄子》一书,传说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庄子》一书,据说是庄周所著。《庄子》是道家经典,以寓言形式表达哲学思想,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庄周和惠施的对话。独置:单独放置。一榻旁:指庄子雕像独自置于台上。无侍卫:没有侍卫守护。前无香火:没有人前来烧香祭拜。歆然:歆羡,羡慕的样子。起怀古之思:引起对古代往事的怀念。因抒长句题于台上:于是挥笔写下一首长诗,题为《逍遥游》,刻写在台碑之上。

2.圣人之书:指《老子》、《论语》等先秦诸子的著作。议者:议论的人。扁其口:把书口朝外翻。扁,通“砭”,砭石,一种用来疏通血脉、治疗疾病的东西,此处比喻书的反面刻着字。《庄子》一书,据说是庄周所著。妙斲(zhuó):精雕细琢的木材。质:本质、材质。良:确实。在懮(mǐn):忧愁烦闷。懮,烦闷。

3.空遗糟魄宁咀味:空空留下糟粕,哪里值得品尝?糟粕:酒糟和肉汁之类的东西。糟魄:这里指酒糟。宁:岂肯。咀味:品味。

4.纵有履迹焉投跟:即使足迹尚存,又能怎样?履迹:足迹。焉:语气助词。投跟:投靠、依靠。

5.何当一发鸡瓮覆:什么时候才能有一天用鸡瓮来倒出这些无用的糟粕。一发:一次。鸡瓮:陶制或铁制的大坛子,用以发酵酒类。覆:倾倒。

6.因而更焚驹项辕:因此要焚烧马的头尾车辕,以表示彻底否定。焚:焚烧。驹:小马。项:颈。辕:车前的横木,这里泛指车轮。

7.天光内照宇自泰:上天的光芒照射着大地,宇宙自然变得太平安定。天光:指天空中的阳光。光:照耀。内照:照射。宇:天地,宇宙。自泰:自然太平安定。

8.人益不累中无闷:人们更加不受拘束,内心更加宁静。人益不累:更加不受束缚。中:中间。无闷:内心宁静。

9.云谁嗣响可晤语:谁能继承这种道理,与我面对面地交谈。嗣响:继承前人的言行。云: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谁嗣响:谁能够继承前人的言行呢?可晤语:能否与我面对面地交谈呢?晤语:面对面地交谈。

10.至理竟亦归无言:最高的真理,最终还是归结为无法言说的存在状态。至理:最高的道理。亦:也。归无言:归结为无法言说的存在状态。

赏析:

此文乃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游览嵩山时所作,抒发了作者在欣赏《庄子》雕像时产生的感慨。文章首句点明游览的对象是《庄子》。“圣人之书议者扁”一句表明作者是从《庄子》的文本出发来谈论圣人之道的。接着,作者通过“妙斲之质良在懮”两句,表达了自己对圣人之作的赞赏之情。“空遗糟魄宁咀味”三句,则表达了作者面对《庄子》这样的圣作时所产生的困惑——尽管它的内容如此高妙,然而它却并不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何当一发鸡瓮覆”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圣作的不屑一顾。他甚至认为,如果有人能够理解《庄子》的话,那他应该用鸡瓮来倒出来。“因而更焚驹项辕”三句,则是作者对那些想要了解圣作的人们的劝诫。他认为这些人应该放弃他们的追求,因为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圣作的价值。

整篇文章充满了哲理性的思想。它通过对圣作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圣人之道的理解以及对世俗观念的批评。同时,它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生观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