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慧远
【注释】颂古:古代赞颂的诗篇。李顺(948~公元974年),五代时农民起义军领袖,曾与王均等联合,攻下杭州、越州等地。德山、智量:指宋真宗时的大臣丁谓(966~1037年)。李顺攻破成都,执杀丁谓,又活捉了丁谓。赤身挨:形容赤手空拳,无武器地挨打。 【赏析】这首诗是歌颂农民起义军的,赞扬他们英勇顽强,不畏艰险。 “参天白刃赤身挨”,写农民起义军赤手空拳,同敌人搏斗。白刃:用刀剑等兵器作战;赤身
注释: 1. 尊位如何,澄潭影里探秋波。 这句话的意思是,尊贵的地位如何?在澄清的池塘中寻找秋天的波光。 2. 日面月面,铁眼铜睛安可辨。 日和月的形状,就像铁眼和铜睛一样清晰可见,怎么分辨呢? 3. 君不见一声霹雳兮雾罩长空,千眼顿开兮云收岳面。 你看不到,一声雷鸣,云雾四起,天地顿时明朗,万眼同时睁开,乌云消散,山岳呈现。 4. 还见马师么? 你还见到什么吗? 赏析:
【注释】 ①颂古:唐代诗人元稹所编的《乐府诗集》中的一组诗歌,共四十五首。“颂”即“赞”,指歌咏。②十万众前无出路,冬瓜印子印何人:意思是说在十万大军面前却无路可走,这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说像冬瓜一样印子上的人(指被印在了印章上)无处可逃?③迦叶: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一,姓乔达摩,名迦叶,意译为“光”。④涅槃城:佛教语,指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涅槃,梵文音译,意为灭、断、寂灭。⑤陷:陷入。⑥陷在
注释 1. 颂古四十五首 其七: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蓬莱”、“花”等象征诗人的志向和理想境界。 2. 时临孤岛畔:时临孤岛,即站在孤岛上,指作者当时身处困境,但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 3. 拭目望蓬莱:拭目,擦去眼睛上的尘土,以更清晰地观察;蓬莱,传说中的仙境。这里表示诗人希望看到理想的境界。 4. 空山无人处:空山,形容山势高峻、空旷;无人处,表示没有世俗的干扰
颂古四十五首 其十一 梵志有钱时,能肥又能白。 梵志无钱时,能瘦又能黑。 十字街头立,被人唤作贼。 指那些富有的人;有钱时,指的是他们拥有财富的时候;能肥又能白,指的是他们能够通过财富让自己变得更富有和更白净;无钱时,指的是他们失去财富的时候;能瘦又能黑,指的是他们因为贫穷而变得消瘦和黝黑;十字街头立,指的是他们站在街角,被人称为“贼”;被人唤作贼,指的是人们认为他们是窃贼
诗句释义: 1. 正如穷汉破衫袖,也不与万法为侣。 - 注释:这里用“破衫袖”比喻贫贱或困境中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简朴,不追求世俗的物质享受,但并不因此就与佛法绝缘。 2. 捺著头,掀尾举,西江吸尽铁船浮,活捉泥牛和角煮。 - 注释:这里的“捺著头”,形容低头沉思;“掀尾举”,则是指高高举起头,象征着从内心深处觉醒。通过这样的行为,使得内心的烦恼、杂念被彻底清除。 3. 泼天大,些子许
诗句原文:毗蓝园里丧佳声,分手徒劳布恶名。 果是一文偷不得,至今虚作不良人。 译文解释:在毗蓝园中失去了美好的声誉,分手后徒劳地树立了恶名。确实一文不值,至今仍是一个虚假的不良之人。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际关系和道德评价的深刻洞察。诗中的“毗蓝园”可能指的是一个充满美好事物的地方,如花园、庭院等,而“丧佳声”则意味着在这里的美好被破坏或者失去。“分手”可能表示某种关系的结束
【释义】: 这首诗是《颂古四十五首》的第45首。诗中描写了当时人们待客的习俗——三杯酒下肚后,再劝上一盏鸩酒,这在当时是十分不健康的。同时,诗中也讽刺了某些人贪财如命,连自己的性命都不要。 【译文】: 平常待客人时,总要劝他们喝三杯,但是鸩酒却不能让人喝一口。 在那时,有人被打得头破血流,但头上仍然带着一双贪婪的眼睛(醯罗眼),真是可怜又可憎。 【注释】: 1. 家常待客劝三杯:平常待客人时
【注释】 才:刚刚。折箭断弦弓:形容弓箭刚被折断,弓弦已断。随手双雕落碧空:形容两只鹰在天空中翱翔。打鼓看来君不见:指用鼓声吸引人们注意。万年松在祝融峰:万年松长在祝融峰上,是古代传说中的神树。 【赏析】 《颂古四十五首》是宋代诗人苏东坡所作的一组五言律诗,共四十五首,这里选其五作为欣赏对象。 这首诗的前两句“才拈折箭断弦弓,随手双雕落碧空。”写打猎的经过和心情。才拈折箭(比喻刚刚拉满弓)
【注释】 咄咄:形容声音响亮。瞎驴:比喻愚笨、无能的人;会:领会。白云断处:指山间云雾缭绕的地方。行人:指诗人自己。 【赏析】 此为七言绝句。首句用“咄咄”一词,以声代词,形容声音响亮,是说这瞎驴的叫声多么洪亮啊!第二句用“眨上眉头”来形象地描绘了瞎驴的无知,佛是不会理会这种愚昧行为,所以它也不会去理睬。第三两句写青山,是说当云雾散去时,那青山便呈现在眼前,而诗人自己却已经置身于山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