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慧远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古诗,表达了作者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孤独、无奈以及内心的悲凉和伤感。 首句“大地毗岚起”,描绘了一幅宏大的画面。毗岚是梵语,意为天空。这里用来形容天空中巨大的云彩翻腾升涌,给人一种壮观而神秘的感觉。 第二句“人天觉树摧”,进一步描绘了这种壮丽的景象。人天指的是人间,觉树则指佛教中的觉悟之树。这里表示在这样宏伟的场景之下,人们感到无比渺小
【注释】 偈颂一百零二首:这是唐代僧人贯休的作品集,共有一百零一首诗,每句一韵。北俱卢洲:佛教语。梵文Buddhapurusa之音译。即“北俱卢洲大施主”。《楞严经》卷五:“此诸众生,于佛如来应正等觉所证涅槃,犹为诸有形类所牵缚住。” 长连床上:意指长年累月地睡在床上,比喻生活懒散或不思进取。 吃粥吃饭:形容过着贫困的生活,吃着简单的饭菜。 遍界冤雠:意思是到处都充满了仇敌和敌意。 【译文】
注释: - 大地山河不现:大地和山河都已经消失。 - 虚空冷汗通身:虚空中到处都是冷汗,仿佛整个人都湿透了。 - 拄杖头边路绝:拄着拐杖走的路已经没有了。 - 髑髅眼里抽筋:人的骷髅眼(眼睛)中出现了像抽筋一样的肌肉。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荒凉、恐怖的图景,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大地山河不现,虚空冷汗通身,形象地描绘了世界的荒凉和恐怖。接着,拄杖头边路绝,髑髅眼里抽筋
诗句注释: 1. 今朝七月初一,丛林法岁将周。——今天是农历七月一日,丛林中的佛教节日即将到来("丛林"指寺院,"法岁"指佛教的年度)。 2. 便请解开布袋,相从触处□游。——就请解开布袋吧,随处都可以游玩。这里的"解"指的是解除束缚,"布袋"在佛教中象征着烦恼或执著。 3. 解与不解总得,而今要休便休。——无论是否解脱,最终都要放下,现在就应该放下。 4. 凡圣本无忌讳,佛魔总是冤雠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诗,其内容如下: 道大兮功不立, 隅无兮方莫存。 跨鳌头兮归巨海, 挟月角兮出天门。 注释: - 译文:道大啊,但功业不能立;角落不存在啊,方正也不存在。跨过鳌鱼的头顶回到大海中,夹着月亮的一角从天门中出来。 - 关键词:道大、隅无、跨鳌头、归巨海、挟月角、出天门、功德、天门、鳌鱼、大海、角落。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道大”和“隅无”的描述,表达了对于道德和正义的追求。在诗中
【注解】 偈颂:佛教的赞颂。 一百零二首:指《五灯会元》中关于禅宗五家七宗的记载,共计102条,故称“一百零二首”。 其五十六:在一百零二首中排名第五十六位。 山僧:指禅宗僧人。 不是:错误或失误。 丧尽衲僧巴鼻:丢失掉佛门的法眼。 陕府铁牛:指关陕一带的豪强地主、军阀。 惊回陕府铁牛:使这些豪强地主、军阀感到震惊、害怕。 吞却山河大地:吞并天下。 【赏析】 这首诗出自《五灯会元》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五十八 徐六担板,我则不然 徐六:指徐文长。文长善书画,喜游历,自称“老拙于诗文,而画花卉竹石则颇精”。这里说他在旅途中用担板挑着书卷到处去卖。 我则不然:我(指作者自己)却不以为然。 初三十一,不用择日 初三:农历每月的初三日。 十一月:农历每月的十一月。 不用择日:指不讲究日子吉利与不吉利。 鼻孔剔穿,眼睛突出。 鼻孔剔穿:形容鼻子被挖破,出血不止,痛苦难忍。 眼睛突出
这首诗的意境宏大,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 1. 金地岭胸中丘壑(意:金地山中的胸中丘壑,象征着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视野) 2. 赤城山皮里阳秋(意:赤城山上的皮里阳秋,代表着对世事的洞察和理解) 3. 华顶峰脑门着地(意:华山之巅,如同脑门着地,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 4. 桐柏观稽首叩头(意:桐柏观前,如同稽首叩头,代表着虔诚的信仰和敬畏之心)
【译文】 一撮红稻饭,牛领上的血滴了几滴。 君子细细端详,我也无法分辨清白。 耕作未完,耕种不止。 仰望九霄云端,谁又顾及三伏的炎热。 秋收正当其时,关键在于精耕细作。 一升一合等平分,彼此之间言辞断绝。 暗室不能欺君,饮水也防噎喉。 上人饱食法味,道眼能透彻昭彰。 归来满钵香气溢,坐断水声云舌乱。 金毛恣意翻踯踏,异兽潜藏深穴中。 栗棘金刚圈,水气难泄透。 百草头边仔细观,七星用处当风截。
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六十 云外千峰秀,目前双涧清。若作如是会,永劫受沉沦。 注释:云雾笼罩的远山秀丽迷人;眼前有两条清澈见底的溪流。若能这样领悟,那么就会永远地陷入沉沦之中。 赏析:这首诗以山水为喻,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人通过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画面,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命运等问题的思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