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沆
【注释】 ①甲申:即万历三十二年。 ②琐闱冰鉴:指考场。 ③画菜因缘:指应试的诗文。④谈经蒙击节:指对《易经》有心得而受到赏识。⑤挟瑟待知音:意指等待知音,希望得到赏识。⑥屈指归:指考试结束后回家算日子。⑦压鞍文字:指在马上挥笔作诗。⑧星镡:指北斗七星中的天狼星。 【赏析】 此诗首联用典,“琐闱冰鉴”是喻考场如严冬之冰鉴;“画菜因缘”则是说应试的诗文如同画中之物一样,都与作者有关
【译文】 东南地区的科举考试,李罗二人的名声已经传遍,他们学到的东西,只有寒泉水才是真实的。不要在官场中培植桃李,要扶正路辟荆榛。条冰朗月相互映照,剑气星光有神性。安稳归帆越过苕霅,起居亲奉太夫人。 【注释】 东南:指浙江、福建一带。罗李一传薪:指唐代李翱、李汉三兄弟。 学:学问。 莫:不要。 公门:官府。 太夫人:旧时尊称母亲。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李翱的敬佩与祝愿
汝宁夜雪(甲戌) 卷地风声到枕边,夜深寒逼汝南天。 拥衾莫叹风尘苦,多少饥鸿雪里眠。 注释与赏析: 卷地风声到枕边:形容风的呼啸声如同波涛般汹涌,仿佛能将人卷入其中。 夜深寒逼汝南天:指夜深时寒气逼人,仿佛连汝南的天空也变得寒冷。 拥衾莫叹风尘苦:不要因为风尘的困苦而感叹,可以抱着被子继续入睡。 多少饥鸿雪里眠:许多饥饿的大雁也在雪地里寻找食物过冬。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寒冬腊月下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夜图,展现了诗人在铁佛寺一笠亭晚归时的情景。全诗共四句,每句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意境。 首句"黄叶飞时僧过江",描写了秋天树叶飘落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这里的“黄叶”和“飞”字,形象地描绘出了秋天的色彩和动态,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僧过江”则给人一种静谧、清远的感觉,似乎在诉说着僧人过江时的那份宁静与淡然。 次句"孤亭留我话秋窗"
【注释】1. 公:这里指李白。2. 不相待:不等待。3. 大江:长江。4. 吾:我。5. 独东:独自向东而去。“独”字有孤傲、自恃的意思。6. 却看:回头看。7. 山月色:指山中明亮的月光。8. 相送:相互送别。9. 水声中:水中的声响。10. 赏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借写李白过采石矶时的情景,怀念他的诗才飘逸、个性豪放,抒发了诗人对他的赞美和仰慕之情。 【译文】:李白竟没有等我来
探梅(甲申) 为寻山上梅,踏向雪中去。 微觉有香来,不知开几树。 注释: 甲申:指的是年份1644年。 为:为了。 寻:寻找。 上:高处。 山:指山中的梅花。 踏:行走。 向:朝着。 雪中:在雪地中。 微:稍微。 觉:感觉。 有:存在。 香:香气。 来:来临。 不知:不知道。 开:开放。 几:多少。 树:树状物。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画家陈洪绶的作品《探梅》
【注释】 1.琵琶亭:又名“匡庐亭”,在庐山西北,因山形如琵琶而得名。2.匡庐:即庐山,位于今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南。3.玉芙蓉:指庐山的云气,像芙蓉花一样。4.东南:指江水之南面。5.峰:山峰。 【赏析】 此为作者登上庐山琵琶亭远眺匡庐出云时的所见。诗中用一“倚”字,写出了诗人登临高处时那种俯瞰一切、傲视群山的豪情壮志;用“飞堕”二字,形容庐山云彩的飘逸多姿。全句形象地写出了庐山云雾缥缈
【注释】: 尔:你;长沙:地名,在今湖南省。逢我渡兰阳:指诗人自己遇着友人在兰水上渡河。逢:碰见。 【赏析】: 此诗为寄家书。首句交代“尔”即诗人的家信所要传达的消息:你到长沙去了,平安吗?二、三两句写与友人在渡口巧遇的情景。东风残夜月,暗指诗人送别的时间正是残夜,此时月光斜照江上,江面上波光粼粼。逢我渡兰阳,即诗人与朋友在兰水上相遇了。 全诗语言平实,却能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注释: 雪堂拜东坡笠屐像(乙亥)——在雪堂拜谒了苏轼的笠和屐像。东坡: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笠屐:是苏轼的服饰。乙亥:宋孝宗隆兴二年。 如此江山不负公,千年笠屐认元丰——这样美丽的江山不会辜负你(苏东坡),千年的笠和屐(古代一种帽子、鞋子)认出了你是苏轼。元丰:苏轼的年号,公元1078—1085年。 徘徊不见鹤孤下,暮色苍然来向东——你徘徊在没有鹤的山林中,天色已晚显得苍茫。东:山名
让我们来解读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诗中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情境,展现了诗人对于过往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句“记得登车倚夕晖,高堂含泪检征衣。”描绘了诗人在启程时的情景,他站在夕阳下,依靠着车边,心中充满了不舍。他回头看望自己的家,那高堂上,母亲正含泪整理他的行装,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离别。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的深深眷恋和离别时的哀伤。 “而今衣敝秋风里,尚自长安不忆归。”诗人现在却身处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