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宝
诗句释义与译文: 白露垂珠箔,新蟾上玉钩。那知霄汉上,不为替人愁。 赏析: 王昌龄的《长信秋词》是一首具有宫怨特色的七言绝句,诗中通过描写秋季景色,烘托出宫女内心的孤寂与忧愁。第一首“白露垂珠箔,新蟾上玉钩。那知霄汉上,不为替人愁。”这组诗共五首,写于天宝年间 (742—756),诗人第二次被贬之前。本诗为组诗的第一首。 “长信”原是汉代宫殿名,太后所居。 《三辅黄图》三记载:“长信宫
长信秋词三首 其二 萤火夜不灭,碧纱冷初透。 不因风雨声,听尽铜龙漏。 注释:井边的梧桐树在秋天落叶黄了,珍珠般的帘子晚上没有卷起,仿佛被霜打过一样。不是因为风雨的声音,而是静静地听着铜制的计时器滴答滴答的漏声。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深秋夜晚的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开头两句通过“井边梧桐”和“珠帘不卷”等细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
【解析】 “捣衣曲”是乐府《清商曲辞》旧题。这首诗是借秋夜捣衣的情景来表现闺中人对征夫的思念。 【解答】 首句“双杵夜沉沉”描写了捣衣时的情景,双杵声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尤为突出。夜深人静,只有那捣衣之声和明月的清辉相互映衬,这两句写出了捣衣时的环境氛围,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中悬万里心”写征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中悬”指心中的思念像悬挂在中间一样,表达了征人在远方的思乡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观莲”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人皆爱莲红,我独爱藕白”,这是诗人在描写荷花。“人皆爱莲红”句中“人皆”、“莲红”表明作者观察了众人的行为,得出众人喜爱莲花的红色的结论
注释:秋日的阳光照射入高楼,楼内的人感到惆怅。 打开窗户观看秋天的景象,但景色仍在阑干之上。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深秋季节景色的五言绝句。诗人在高楼之上眺望,所见之景是一片金黄灿烂的秋色,而此刻他的心情则是惆怅不已。“返照”二字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光线从云层缝隙中射出来,直射在高楼上的情景。而当人们打开窗户,看到外面的秋色时,却发现自己依然处在楼内的阑干上,无法真正领略到这美丽的秋色
【注释】志士:有志之士。悲心:悲痛的心情。如何:怎么,如何能。值:遇到,遭遇。仰见:抬头看见。星月:明亮的星星和月亮。茅檐:简陋的茅屋檐。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以“悲心”起头,点出主题。接着用“志士多悲心,如何值秋夜”,抒发了志士们面对秋天,看到星光闪烁,月光洒落,却只能叹息在简陋的茅屋之下。这两句表达了他们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后两句“仰见星月光,叹息茅檐下”
【注释】七夕:农历七月七日,传说牛郎织女在这一天相会。深闺:内室,指女子的卧室。逢七夕:遇到七夕之夜。独拜星月前:独自一人向天上的星星月亮祈祷。但愿无离别:希望不要有离愁别绪。今岁又明年:今年又是明年。 【赏析】这是一首拟古诗,作者用七夕这个古老的节日为题,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美好愿望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
古意四首·其三 生长邯郸下,少小能鼓瑟。 君王好新声,宠爱一朝失。 注释与赏析: - 生长邯郸下:形容诗人在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长大,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 少小能鼓瑟:年少时便擅长弹瑟,琴瑟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乐器,象征着文雅和修养。 - 君王好新声:指的是当时君王喜好新奇的音乐风格,而这种新奇往往意味着传统的颠覆。 - 宠爱一朝失:由于新声的流行
【注释】 ①日圭:日光。②嵯峨:高耸的样子。③子午:古代把正午称为子,子时是夜里23点至1点(旧称鸡鸣之时)。 译文: 高高的台子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苔藓,阳光照耀下的苔藓也显得古老而沧桑。 没有人欣赏日晷上的刻度,它始终在昼夜之间转动,从子到午不断运行。 赏析: 日晷又称日规、日石、日晷钟,是一种古代用于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其结构是由晷尺和晷面组成。晷尺是一块刻有度数的圆形石板
【注释】 城上松:指松树长在城墙之上。 涧下迟迟松,谁将植城上。涧水旁的松树,是谁种在城墙上的? 东南紫气浮,翠盖遥相向。东南方向有紫色的祥云飘浮,远处的松树仿佛也在向我招手。 译文: 涧水旁的松树是谁种在城墙上的? 紫气东来东南起,青翠的松树遥相呼应。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涧水旁的松树,是诗人亲手种植在城墙上的;东南方向有紫色的祥云飘浮,远处的松树仿佛也在向诗人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