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诩
注释:我天生喜好闲淡,不喜欢趋炎附势;我一任旁人嘲笑我是乡下人。我自负疏狂,怀抱着奇特的气节,平生不欲受人恩情。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名利看得很轻,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诗作。首联“性耽闲澹拙趋奔”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热爱与追求。颔联“一任旁人笑我村”则是诗人对世俗眼光的不屑回应。颈联“自负疏狂抱奇气”则表现了诗人的自信和独特性格。尾联“平生不欲受人恩”表明了诗人的人生观念
【注释】 道中:在路途中。见:看见,指遇见。 弋(yì)人:用箭射鸟的人。有感而赋:因有所感触而写下的诗。 负弩蹲躯:身负弓箭,俯身蹲踞。 薜萝(bì luó):一种植物,叶子可编席子或做蓑衣。 鹤媒:像鹤一样的使者,这里比喻弋人像鹤。 婆娑(suō):舞的姿态。 凫鹥(fú yī):水鸟的通称。 高飞去:飞得高远,比喻脱离了低微的地位。 同类:同类相害,比喻同类之间互相伤害。 【赏析】
西溪高远清幽之处,最是让人惬意的隐居之所。 秋天的夜晚多次来访此地,借宿时竹叶的沙沙声与读书声交织在一起。 注释: 西溪:指西溪寺,位于浙江杭州西湖之滨。 高隐:隐居于高远之处。 馀清:留有余韵。 惬(qiè):满意、愉快。 闲中野老情:悠闲自得的山野之人的情感。 秋夜:秋季的夜晚。 几回:多次。 来借榻:前来寄宿。榻,即床。 竹声:指风过竹林发出的声音。 比:比喻。 译文: 西溪的高处清幽宁静
注释:癸亥年的民情 太守住在花锦城,面前的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 哪知田野通宵下起了雨,救水如同救火一样紧急。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民间疾苦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注。首句“太守安居花锦城”描绘了一位官员在美好的城市里生活的场景,与后文对比,更突出了他对百姓生活的忽视。接着两句描述了农民因为大雨而受灾的情景,通过“沸欢声”和“救水如救火”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农民在灾难中的无助和恐慌
注释: - 短棹孤篷一叶槎:短小的船桨,孤单的篷子,像一片叶子。 - 南周村里访俞华:在南周村拜访俞华。 - 还家已及黄昏后:回家的时候已经到傍晚了。 - 细雨斜风两岸蛙:细雨斜风中的青蛙叫声。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归途情景的小诗。诗人在南周村拜访朋友后,乘小船返回家中。途中,他看到两岸的青蛙在细雨中鸣叫,感受到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注释:丁卯初夏。指初夏,即五月初。水旱农家两不禁,旱忧枯槁水忧沈。水旱灾害对农家来说都难以忍受。 可怜昔日求晴意,即是今朝望雨心。可惜当初盼晴的心情,如今成了盼望下雨的心意。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和悲哀,表达了他们对于生活困境的无奈和无助。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制度问题,指出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之处
乙丑年冬天,下大雪,邑宰借雪作戏,因此赋诗。 衣服破了禁受不住透骨的风,雪花像手掌一样在天空中悄悄增长。 忧民的太守正在醉酒,熟睡在红炉暖阁中
归自城中遇雪 大雪纷纷洒,诗人踏雪归。 城中人已眠,城外花未开。 译文: 大雪纷飞,我踏着雪花回家了。城中的人们都已经进入梦乡,只有城外的梅花还尚未开放。 注释: 1. 雪景诗情两得宜:形容诗人欣赏雪景和抒发诗情的心情都非常适宜,相得益彰。 2. 枝藜何惜晚归迟:意思是说,即使树枝已经枯萎,但诗人仍不吝惜晚归,因为心中有诗意。 3. 因过野老溪桥畔:意为诗人顺便走过一位在溪桥旁的老者
枯荷 红衣落尽翠盘倾,浣我清波一鉴明。 说与儿童须摘尽,莫留馀叶引秋声。 注释: 1. 红衣落尽翠盘倾:荷花已凋败,荷叶也随着凋落。 2. 浣我清波一鉴明:洗涤着我的碧波如明镜一般清澈明亮。 3. 说与儿童须摘尽:告诉孩子们要全部摘除。 4. 莫留馀叶引秋声:不要留下残存的叶子来招引秋天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注释:您是南野先生,他为我撰写了墓志铭。大的烦恼应知道是有身体的人,鸢鸟、乌鸦、蝼蚁难道不亲近亲人吗?只是因为未能理解庄周的哲学思想,还用我的遗体来拖累故人。 赏析:此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死的看法。他认为人的大患并不是有躯体存在,而是对生死的认知不够深入,不能像庄子一样看透生死的奥秘而洒脱地对待。他感慨自己虽然已经去世,但遗骨仍然留在世人们身边,给故人带来了麻烦和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