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诩
平生不到半塘寺,今夕方来借榻眠。 水绿山青尘外境,风清月白雨馀天。 穹碑三复知前事,废业重兴忆老禅。 珍重觉师能继武,不教松桧减云烟。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龚诩在宿姑苏半塘寺赠觉师时所作。诗的前三句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后四句则抒发了诗人对寺庙历史的感慨和对老僧的敬仰之情。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深热爱
【诗句解释】 1. 长思远道正绵绵:思念远方的道路漫长而曲折。 2. 南北暌离思惨然:因为距离的原因,南北分离而感到悲伤。 3. 明月照人千里共: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千里之外的亲人,使他们能够共同看到。 4. 愁云迷目万山连:浓重的云雾笼罩着视线,使得远处的山脉连成一片。 5. 恨孤慈母衡门倚:遗憾地想到自己远离家乡的母亲只能在家门附近徘徊。 6. 痛念难兄白日眠
【注释】 最爱:最喜欢。 南园:即城南的花园,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 供茶碗:给茶碗里放上香料。 旋网银梭:比喻酒的流动。 清兴:清闲兴致。 长叨:常常叨扰、打扰的意思。 杖屡(lǚ):拐杖。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自述游赏南园的经历和感受。诗中描绘了南园风光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和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比自己与其他人的游历经历,抒发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无奈
【解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前四句写景,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后四句抒情,抒发诗人的感慨,并以此结束全诗。 【答案】 (1)注释:初春时节,雪刚刚消融。柳树还显得稀疏。行人挥泪告别。 译文:春天刚到,大雪初融。那柳树枝条还十分稀薄,行人挥泪告别。 赏析:“初”字,点明送别的时间是春季之初,“尚”字,表明送别的地点在顺德馆西。一“初”一“尚”,写出了离别时的季节和地点,为下面抒写依依惜别之情作铺垫。
【注释】 陈氏:即陈子。印溪:山名。 周情:指《诗经》中《周南·关雎》《周南·葛覃》《周南·螽斯》《周南·桃夭》四首诗。孔思:指孔子思想。 时鸣:指及时的咏叹。点瑟:弹琴。回琴:弹琴。 师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申国能全:指周文王能保全贤人之子。申国:古国名。能全:保全。 慈小:爱幼。大:指年长者。 图:谋求。厚积:积累。满籯金:指家中财富丰富。 【译文】 印溪源远流深,竹影掩映书堂幽;
【注释】 娄城:古地名,在今安徽阜阳市南。醉颠:指醉心于官场。嫦娥:代指月宫仙子嫦娥。青龙:指汉高祖刘邦(字季)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这里借指家乡。放舟:泛船。扬子宅:即扬雄宅,扬雄曾作赋称颂汉高祖。祖生鞭:指东汉时董仲舒事汉武帝,为求取功名,甘拜董仲舒为师,并请他为其父亲作《士赋》的故事。逸老庵:作者隐居的地方。髯狂:指作者自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酬答之作。诗人在诗前小注中说
【注释】 移家小虞浦上二首:作者在元和十年(815)因遭贬谪,于大历四年(769)离开长安后,卜居小虞浦上的别墅居住。这组诗即写作者在此的隐居生活。小虞浦,在今浙江省嘉兴县南。 清风明月:比喻恬淡宁静的心境。 鹤发萧萧一老身:指年岁已高的自己。萧萧,形容头发稀疏。 自信胸中无一事:相信自己胸中没有杂念、俗事可萦心。 得居林下作闲人:可以安闲自在地居住于山林之中。 无钱无粟:没有金钱,也没有粮食。
【注释】 琴川:指浙江省绍兴县。 三月残:春天的三个月已过完。 缺食小民方困苦,忧时野老正辛酸:百姓饥饿,国家动荡。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南宋末年社会现实的诗。全诗共八句,每句都紧扣“春暮”二字,表达了诗人在春日暮色中对国事的忧虑之情。 首两句写自己南北奔走,不觉春光将逝。“一身南北劳奔走”,是说奔波于各地;“不觉眼中三月残”,是说转眼间春天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了。 颔联两句写春去夏来的景物变化
【解析】 1.“岁晚”二句:岁末将尽,家迁小虞浦上,孤独寂寞。 2.“茅庵”二句:昔日与诗人相好的朋友如今成为新的主人,感慨万千。 3.“白发”二句:年老已忘怀贫贱,清霜至骨,仍不知贫贱。 4.“邵康节”:即邵雍(1011—?),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字尧夫,自号东野先生,世称邵康节,其诗多言理,以说理见长,尤善写景,风格清雅。 赏析: 此为王安石晚年隐居小虞浦所作。首句点明时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夜归东庄》。 诗句释义: 1. 夜来觅棹返东庄,遥望东庄道路长。 - “夜来觅棹”指的是晚上回来寻找船桨;“返东庄”指返回自己的住处,即东边的庄园。 - “遥望东庄道路长”描述作者在夜晚回家时,远望自己住所的道路,觉得道路漫长,表达了一种孤独和寂寞的情绪。 2. 书画满船风与月,蒹葭两岸露为霜。 - “书画满船”形容船只中装载的书画多到几乎装满了整艘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