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
扇子,一种历史悠久的实用物品,也常被赋予文化象征意义。在古典诗词中,扇子往往象征着凉爽与优雅。李石的《扇子诗》便是这样一首咏物抒情之作,通过对扇子的描绘,寄托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及赏析: 1. 拈花示病元来怕: - 拈花:这里可能指的是佛经中的一则故事,即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摩耶夫人手捻花枝以示庆贺,而佛陀则拈起一枝花表示已经觉悟。 - 示病
解析: 诗句释义: 1. 蝶儿也解宿香丛:这句话描述的是蝴蝶,它能够理解并欣赏周围的香味。这里的“宿香”可能指的是花或植物散发的香气。 2. 蜂子尤能醉蜜红:蜜蜂特别擅长在花中采集蜂蜜。这里的“醉蜜红”可能指的是蜜蜂对红色花朵的偏爱,因为红色往往与甜味和鲜艳的色彩联系在一起。 3. 幻景扫除馀结习:这里提到的“幻景”可能是指一种虚幻或不切实际的境界
【注释】 香积:佛教语,指施主供养的粥食。盂:碗。玉粒:美玉做成的饭粒。自然肥:指佛祖。万金:指珍贵的药材。元非病:本来不是病。拈花:佛经中故事。“拈”是用手指取物的动作。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佛事、颂扬禅理的七言绝句。全诗以香积盂中的玉粒比作佛祖的肉身,赞美其圆满无瑕;用万金之药比喻佛法的神奇,认为万金难买。最后一句则以拈花一笑来说明禅悟的奥秘,点明禅宗宗旨。 首句写佛家供品,以玉为喻
扇子诗 一卷赤松桥上老,三杯玉案瓮中仙。 骑驴出去知何日,跨鹤归来得几年。 注释与赏析: - 扇子诗:《扇子诗》是一首表达对生活哲理和自然景色欣赏的诗歌。诗人在诗中通过描述扇子的意象,抒发了对人生、时光流逝及回归自然的哲思。 - 卷赤松桥上老:赤松为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树,诗人以赤松比喻自身或理想中的人物,寓意追求高远而永恒的生命状态。“赤松桥”可能象征着某种精神或理想的寄托之地
扇子诗 从古至今扇子用途变迁赏析 1. 扇子起源与历史演变 - 古代扇子用途 - 扇子在不同朝代功能变化 - 扇子的制作工艺与艺术表现 2. 历代诗人笔下的扇子 - 汉代班婕妤《怨歌行》中描写扇子 - 唐代李石诗句“世态一日添一病” - 宋代张耒《扇子》描绘扇子 3. 扇子在古代文化中地位 - 文化符号解读 - 象征意义分析 - 文人墨客与扇子的互动关系 4. 现代对扇子的认识与应用 -
【注释】 1. 扇子:指扇子画。 2. 神仙地:指仙境般的地方,即桃花流水之地。 3. 枯木寒岩自在春:意为枯萎的树木和寒冷的岩石也自有春天。 4. 错上磨成白玉质:意为经磨砺而成的白玉石质。 5. 矿中仍现紫金身:意为矿石中依然保留着紫色金子的身体。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描写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桃花流水之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枯萎的树木、寒冷的岩石也有春天。经过磨砺后,玉石变得光滑如玉
扇子诗 机锋相拄不争多,父舞三台子唱歌。 若问一时同啐啄,菩提般若六波罗。 注释: 机锋:禅宗的机要,比喻事物的要害之处。 三台:佛教指天帝释所居的三层台阁,象征佛法无边。 般若:即“智慧”的意思,佛教语,意为“智慧的法”。 六波罗:即“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修行方法,是佛教徒修行达到解脱的道路。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禅宗祖师们相互交流的场景
注释:在清凉谷中的僧人们,手持扇子继续佛灯。 车马、鹿、羊等众生随着大小而动,不知道何处是三乘之道。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热闹非凡的佛教活动画面。诗人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出清凉谷中僧人们的虔诚和热情,他们手持扇子,继续佛灯,象征着他们的修行和对佛法的追求。接着,诗人描绘了车马、鹿、羊等众生随着大小而动的景象,表达了世间万物皆为一体,众生皆有佛性的观念。最后,诗人以“不知何处是三乘”作为结尾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了解大致内容;然后把握诗歌思想情感,再逐句分析,最后理解诗句中运用的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并联系诗人及背景,结合题目要求进行赏析。 “杨柳飞时春睡浓”的意思是:杨柳开始飘飞的时候,春天的睡意正浓。 杨柳:柳树。飞时:指春日。 春睡:形容人春困的样子。 译文:杨柳在春风里轻轻飘飞,春天的睡意正浓。老夫无力欣赏这春景
【注释】 黄叶:泛指秋天落叶。鸣:声音。卷地风:旋风。一天秋色:形容秋天的景色。雁横空:大雁排成直线飞过天空。欹斜字:歪斜的字,指“咄咄”,是杜甫诗句名。遥书:远行的书简。咄咄:叹息声。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以秋风扫落叶为引子,描写了秋天景象的壮丽和肃穆的气氛。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苦与惆怅。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手法,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两两相照应。 首句“黄叶”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