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普度
在宋末元初,释祖钦创作了《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一百十五》。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句,传达了对佛法深邃理解的表达。下面将对这首诗逐句解读: 1. 诗句解读: - “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此句表达了尽管拥有智慧(慧),但若没有人去阐述或讲解佛法,那么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无法完全理解佛法的真谛。 - “幸然平似镜,何用曲如钩”:这里的“幸然”意味着幸运或意外地,"平似镜"比喻佛法的清晰与透彻
【注】这首诗是一首寓言诗,通过描述一个人误入深山,误吃有毒的茶叶,最终中毒身亡的悲剧故事,寓意人应该明辨是非,避免走入歧途。 译文: 回想当年我误入深山,被他利用我的善良和好心,用尽了我的肝肠和心血。 我被他骗到了山顶,那里火冷云寒,我的心情更加悲凉,恨意更浓。 我明白了,冤案是可以解开的,但结下的仇怨却是无法消除的。 现在的形势已经大不相同了,打拳不如吃饭,这个道理我是知道的。
【译文】 径山的一碗元宵,不是由攒花剪成,而是由灯谜组成。随便拿起一个,就像当年刘备挂印封金,一举成功。这样的灯谜,能让人看后恍然大悟,烁破诸方鬼眼睛。 【注释】 1. 偈颂:佛教经文中的唱导文,即念佛时所唱诵的歌辞,后来泛指佛教徒诵读的经文、赞歌等。 2. 径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境内,因唐代名僧鉴真在此建寺而得名。 3.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为道教中“三元”(天官赐福、地官赦罪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一百二十:即《偈颂一百零二首》。洛阳桥:在浙江杭州。妙峰顶:山名,又名南岳、天柱、玉几山等。黑竹篦:即竹篦,古代的一种刑具。龙渊千尺井:深千尺的井,相传龙所居住。四五处雷动风行:形容声音大。春花月影:春天的花朵和秋天的月亮的影子,这里指美好的时光。为人:做事情。端的:确实、实在。无情:无情意、不近人情。独脱单提:独自摆脱困境。谁领:谁领受。竹篦虽折典刑存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一百二十三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来。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回。 译文: 今夜就要过去了,明天还会到来。 寒潮随着一天的结束而离去,春意随着黎明的到来而归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去春来的壮丽景象。诗中通过对比“今”与“明”,以及“夜”与“昼”来表现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交替。诗人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春天即将到来的期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震法雷,击法鼓:这里的“震法雷”和“击法鼓”可能指的是某种仪式或活动。在佛教中,“法雷”通常指佛的教诲或教义,而“法鼓”则是一种用于宗教仪式的工具,敲击时发出声音,象征佛的警钟声。 2. 玉角金鳞,兴云吐雾:这部分描述了一种神秘而壮观的场景。"玉角"可能指代某种贵重或神圣的物品;而"金鳞"则形容其珍贵如金色鳞片一般。同时
【注释】 “偈颂”是佛教中的一种唱赞颂佛功德的诗歌,这里指诗人创作的诗歌。“偈”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诗”。《千首偈》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共一百一十首,每首七言绝句一首,每首都以一个“偈”字开头。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一百二十三首,题目是“时临秋九,不寒不热。” “其一百十六”指的是这首诗的篇数。 【译文】 秋天到了,气候不冷也不热。 屋瓦和砖石发出的声音,像是蟋蟀在鸣叫; 茅草屋顶上挂着残月
逐句释义: 1. 双双把手上高楼:这一句描绘了两个人一起手牵手,一同登上高楼。"双双"意味着成双成对,强调两人的相伴。"把"在这里是动词,表示抓住或握住。"上高楼"则指的是登上高耸的建筑,可能是为了观光或庆祝某个特别场合。 2. 唱拍相从各应酬:这里的"唱拍"可能指的是歌唱和节奏性的拍手,这是中国传统歌舞表演中的一种互动方式。"相从"意味着互相伴随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邬那青青处”作为开篇,描绘了一片青翠的山林景色。诗中的“山高云半垂”,通过描绘山峰之高以及云雾缭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深远、静谧的意境。接着,“面面栽荆棘,游人到者稀”两句,则表达了这片山林虽然美丽但人迹罕至,难以接近的孤独感。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视角转向了时间的流转。通过“寥寥五十载,昨是今何非”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变化的描绘
【诗句】 铁网漫漫面面开,百城几度去还来。 二千年结知谁解,又著三文买草鞋。 【译文】 铁网广阔无边,四面都铺开了,我多次前往又返回来。 两千年的恩怨谁能理解呢?又穿着草鞋去了。 【注释】 1. 铁网漫漫面面开:形容铁锁牢笼般的局面或局势,四面八方都是限制和束缚。 2. 百城几度去还来:表示多次进出、来回奔波。 3. 二千年结知谁解:指历史上的许多事情经过长时间才得到解决,但具体是谁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