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宗杲
【注释】 堆:堆积 亘:横贯 金鍮铁锡铜:《新唐书·食货志一》:“凡金有赤金、青金、白金、黄金、紫金。其色类丹砂,而质坚重,谓之赤金;其色类真朱、而质不坚重,谓之黄;其色类黄金,而质轻软,谓之白金;其色类白银,而质重硬者,谓之紫金;其色类青铜而质柔韧者,谓之黄铁。凡铁有生铁、熟铁。” 入里尽教成水去:熔化的金属全部变成了水。 那容蚊蚋泊其中:那些小虫蚊蚋都不可能停在里面。 【赏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赏析”,要求考生对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情感等进行赏析。首先要读懂诗句,然后根据要求分析作答。 (1)此诗首联两句写诗人具有大根大器和大力量,能够承担重大的事情,表现了诗人胸怀壮志,意气风发。颔联写诗人一毛头上通消息,即有智慧,又善于观察,处处留意,事事留心,不遗漏任何信息
【注释】 颂古一百二十一首: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云门举起竹篦(用竹制的工具,用以刮除头发上的虱子),开口知君话堕(了解您的话语)。上方香积不餐:在上方的香积处不吃食物。甘伏食人涕唾(情愿忍受别人吐唾沫):《楞严经》说:“如来于一毛端起大悲心,如来于一毛端现无量身。”佛教徒认为吃人唾沫是大罪孽,所以称“啖人食”为“甘伏”。《法华经》:“我昔于彼佛国中,供养诸佛百千僧,未曾得此诸功德,以故于彼不得生
【注释】 生灭:佛教指一切事物都处在生与灭的循环之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可揽触:不可用世俗的方法去把握和体验它。妙在甄别:妙处在于能够鉴别和区分。 【赏析】 这首偈颂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观无相颂》中的一首。该诗通过水月比喻佛性,指出“生灭不灭”的道理,并说明要体悟佛性,必须“不可揽触”,即不要以世俗之法去理解它。全诗语言简练,内涵深远
注释: 随物现处,廓清寰宇。 不动神情,气吞项羽。 译文: 随着万物出现,廓清整个宇宙。 神态不动,气势能吞下项羽。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真赞师的诗。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真赞师的形象描绘,赞美了他的精神风貌和才华能力。他随物现处,表现出了豁达大度的气质;不动神情,显示出了他的沉稳和冷静;气吞项羽,则表现出了他的强大气势和卓越才能。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赞美真赞师的佳作
注释:云门举起竹篦,露出心肝五脏。 可怜猗死禅和,犹自魂飞胆丧。 译文:云门举起竹篦,露出心肝五脏。 可惜那死去的禅和师,仍然被吓得魂飞胆丧。 赏析:这首诗以“竹篦”为象征,描绘了禅和师在受到打击时惊恐失态的场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禅和师的惋惜之情。诗中的“竹篦”象征着打击,而“心肝五脏”则暗示了禅和师的惊恐之情。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禅和师的惋惜之情,认为他的死是因为受到了打击而无法忍受
诗句原文: 春至自开华,秋来还落叶。 黄面老瞿昙,休摇三寸舌。 译文: 春天到来时,万物绽放如花;秋天来临时,叶子纷纷落下。 那位面容憔悴的老僧侣,请不要再挥动那三寸之舌。 注释: - 春至(zhū):春天到来。 - 自开华:自己开放,这里指鲜花盛开。 - 秋来(qiū lái):秋天来临。 - 还落叶:还飘落着叶子。 - 黄面(huáng miàn):形容面色苍白。 - 老瞿昙:梵语的瞿昙
注释:云门举起竹篦,禅和切忌针锥。鸾凤不栖荆棘,■■偏守空池。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竹子、鸾鸟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禅理的理解。首句“云门举起竹篦”,意味着云门寺的高僧如同拿起竹篦一样,用禅理去教化众生。第二句“禅和切忌针锥”,则表明禅宗修行者应避免过于尖锐、刺骨的言辞,以免伤害他人。第三句“鸾凤不栖荆棘”描绘了鸾鸟和凤凰不会栖息在荆棘丛中的场景,暗喻着高洁之人不会被世俗所污染
【注释】 竹篦:一种用竹子制成的梳子。 参玄上士:指佛教的悟道者。 悬崖勿迟:不要犹豫,及时醒悟。 【赏析】 此诗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颂扬了云门禅寺的和尚们。云门举起竹篦,通身带水拖泥,这是在比喻和尚们心无杂念、心清如水;奉报参玄上士,撒手悬崖勿迟,这是在赞美参悟佛法的人,他们豁达大度,能够放下一切杂念,达到心灵的自由。这首诗通过对云门禅师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的描述
注释:云门举起竹篦,打算议论你乱了纲纪。 即便能救得眼睛,当下也会失去鼻孔。 赏析:这首诗以讽刺的口吻,对某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和指责。诗中“云门举起竹篦”形象地描绘了某人妄议国事、乱了纲纪的行为;“拟议知君乱统”则进一步指出了这种行为的危害性。而“直饶救得眼睛,当下失却鼻孔”则是一种夸张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强烈不满和谴责。整首诗语言辛辣,针砭时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