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宗杲
首先给出原诗句: 生也不道,死也不道。 公案两重,一状领到。 露刃吹毛,截断纲要。 脱却鹘臭衫,拈了炙腊脂帽,大坐当轩气浩浩。 接下来是译文: 活着时不谈论死亡, 死去的人也不谈论生。 生死两重境界, 一种情况被领到法庭审理。 如同锋利的刀剑能割破毛发, 能够截断生命的脉络。 摆脱了生前的世俗之装, 拿着象征尊贵的帽子, 在殿堂中居高临下,威严非凡。 注释: 1. 生也不道,死也不道
【注释】 即:立即,立刻 偈颂一百六十首 其一百四十四 即心即佛莫妄求,非心非佛休别讨。 红炉焰上雪华飞,一点清凉除热恼。 译文: 立即领悟到佛法,不要妄想去追求;不是真正的心也不是真的佛,就不要去另外寻找。 就像炉火上的红光中雪花飞舞,只有那一点清凉才能消除心中的炎热和烦恼。 赏析: 此偈颂主要强调了“即心即佛”的观点,认为只要我们真正领悟到佛法,就无需再去追求外在的形式或是内心的空洞
【注释】 “念七”:梵语“摩诃悉地”,是佛经中修行者要修的七种禅定之一。“全无消息”:指修行者对佛性、法身等一切皆无所见,故说全无消息。“背看分明,正观难识”:指从侧面看去,能看得清清楚楚;但从正面观看,又觉得模糊不清。 【赏析】 此诗为《偈颂一百六十首》中的第153首。这首诗写修行者在禅定中,面对“念七”而全无所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又觉得它分明可见,但正面观看又觉得难以认识
注释:白的,清寥落。 水不能沾湿它,火也不能烧灼它。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白杨树特性的描写,赞美了它的纯洁和坚强。"白的"是比喻,用来形容白杨树的颜色;"清寥落"则是对白杨树姿态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
【注释】千灵万圣,万圣千灵:指天地万物皆有神灵。千灵,形容神灵众多,不可胜计;万圣,形容各种鬼神、精灵。 莫顺人情,吉凶上卦:不要迎合世俗的人情,因为占卜吉凶需要看天象。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天地自然和人间万事的看法,认为天地间充满了神奇的事物,而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不应过于追求名利。同时,诗人也强调了占卜吉凶需要看天象的道理,而不是单纯地迎合世俗人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一首诗作。以下是逐句的解释: 彻骨彻髓道一句,三要三玄绝遮护。 竺乾四七例皆迷,震旦二三浑未悟。 我说是言非正邪,当机觌面休回互。 殷勤为报云台公,俊鹰不打篱边兔。 “彻骨彻髓道一句,三要三玄绝遮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穿透骨髓的道理只有一句话,这是至关重要的,而其他的都是次要的,需要被排除和掩盖。这里的“彻骨彻髓”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道理的重要性,穿透一切,无所不在
【注释】 “偈颂”:佛教用语,佛经中唱诵的赞颂诗。这里指的是《金刚经》里的一段对话。 “聊闻”:偶然听到。“举著”:即“提起”,是说偶然听到。 “承当”:应允、答应。 “好肉”:指好的肉食,比喻好吃的东西。 “无端”:无缘无故,突然发生。 “已”:已经。 “剜疮”:挖掉身上的脓疮,比喻除去不好的事物。 “着眼机轮上头看”:意思是要抓住事物的关键来观察。 “两两不成双”:意思是两个东西在一起
【注释】 偈颂一百六十首 其一百四十五:偈,梵语“偈陀”,意译为“颂”。偈颂是印度佛教的一种诗体,即用散文和韵文写成的赞颂佛、法、僧的颂文。 行不到处说不难:行走不到的地方说去也很容易。 说不到处行不难:说出不去的地方走也很容易。 行说难到不难到:行走起来困难,但到达目的地却很顺利。 拈却门前大案山:推开了门前那巨大的案山(喻指障碍物)。 【赏析】 《悟透心灯偈》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作
诗句输出:衲僧相见莫疑猜,布袋结头今日开。 译文输出:衲僧们相见不必猜疑,今天将布袋结头解开。 关键词注释: 1. 衲僧:指的是佛教中修行的僧侣,通常指那些剃去头发,穿着僧衣,在寺庙里修行的人。 2. 布袋:在这里可能指代僧人的包裹或布袋和尚,他是禅宗的一位重要人物,以其简单的生活和教义而闻名。 3. 结头:指结发为尼,出家为僧。 4. 露柱:一种装饰性的柱子,可能是为了增添寺庙的美感或象征意义
诗句: 冤有头,债有主。 偶因失脚倒地,至今怨入骨髓。 译文: 冤仇有头绪,债务有主人。 我不小心失足跌倒,到现在还怨恨在骨髓里。 注释: 1. 冤有头,债有主 -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冤仇或债务,都有明确的责任和承担者。 2. 偶因失脚倒地 -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偶然的、意外的跌倒或失败。 3. 至今怨入骨髓 -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怨恨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里。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