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宗杲
【注释】 丹霞:山名。相传为晋僧法安所建,故亦名法安寺。 烧:燃烧。 院主:即佛印。 眉须落:谓鬓发脱落。 乌飞毛坠,鱼行水浊:以鸟毛和鱼鳞喻人,意谓人面兽心者其行为不正。 真麒麟:真麒麟,传说中仁兽之名,此处指佛印。 角:比喻佛家之智慧。 【赏析】 此偈颂为颂佛印禅师之作。 首二句,写佛印禅师的外貌。佛印禅师住持寺院,每日焚香念经,虔诚修行。一天早晨,他刚一起床
注释:结夏是指夏日,五日是五天。 译文:结夏的五日,才知露柱已经到来。 赏析:这是一首描述夏日景象的诗。首句"结夏方得五日,露柱却知端的。"描述了夏天炎热,人们盼望着雨来解暑。第二句"勃跳撞入灯笼,普为诸人入室。"描绘了大雨倾盆,淋湿了大地,也淋湿了人们的心房。整首诗通过描绘夏日雨景,表达了人们对夏天的喜爱和期待
【注释】 一年三百六十日,今朝又是从头起。人人有个主人公,水牛衔却老鼠尾。深沙欢,那吒喜。佛殿走出门去,僧堂撞入厨库里。 译文:一年有三百六十天,今天又重新开始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体,就像水牛衔着老鼠尾巴一样。在深深的沙漠里,人们欢呼雀跃;那吒欢喜无比。从佛殿走出,进入僧堂;从僧堂撞入厨库。 赏析:这首偈颂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幸福的追求
【注释】偈颂一百六十首 其六十九: 1. 高在绝顶(比喻人有很高的地位): 2. 富在福严(比喻人很有财富): 3. 乐在天堂(比喻人的享乐生活): 4. 苦在地狱(比喻人的生活很艰苦): 5. 谁知席帽下,元是昔愁容的(比喻人的外表和内心不同,表面看起来无忧无虑,但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忧愁)。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人的社会地位、财富程度、生活乐趣以及内心的痛苦情绪
【注释】 相逢不拈出:不显露自己的意图。 巍巍不动尊:指观音大士像,巍然不动。 脚不离地走:比喻佛法广大无边。 依稀似曲才堪听:形容佛经深奥难懂,需要细细品味。 又被风吹别调中:指世间万物千差万别,各有其规律和道理。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观音菩萨的崇高地位和伟大形象。首句“相逢不拈出”表达了作者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之情。第二句“举意便知有”则进一步描绘了观音菩萨的智慧与威仪
今朝四月初一,衲僧放楖栗。 虽然不许默照,须要人人面壁。 【注释】 偈:佛教用语,指颂词、偈语。 颂:佛教用语,指佛说的经文或佛的言行,是梵语“颂”的意译,后来也用来称佛教中的一种文学体裁。 偈颂:佛教用语,指以四句一偈的形式写的赞颂佛经的文字。 衲僧:僧人的自称。 楖栗(li li):一种古代祭祀用的香草,其叶有香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颂诗。从诗题看,这是颂赞某位僧人
【解析】 1. “偈”即佛语的颂词。“颂”是佛教徒念诵的赞颂佛、祖、德、行等的文字。这里指佛经中的颂文,又称“偈颂”“赞”。 2. “芭蕉”即芭蕉树。“无耳”是说芭蕉树没有听觉。“雷开”,是说雷声从远处传来,而芭蕉树却没有耳朵能听到它。 3. “葵花”是指向日葵。“无眼”是说向日葵没有眼睛,不能看到太阳。“随日转”是说向日葵随着太阳转动。 4. “释迦老子”即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
注释: 文殊是大智文殊菩萨的化身,他有三处安居之所。志公和尚不是闲散的和尚,而是有大智慧、大慈悲的修行者。迦叶想要行正道,但是难免在眼前见到鬼。 译文: 文殊菩萨有三处住处,志公和尚并非闲散之人,而是一个有大智慧和大慈悲的修行者。迦叶想要走正确的道路,但难免会看到鬼。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文殊菩萨和志公和尚的形象,表达了佛教中对于修行者的态度。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
注释: 今朝又是端千节,文殊善财忙不彻。杀人活人药不灵,自添脑后三斤铁。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是甚么,铁蛇钻入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场景: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所有的佛教寺庙都在庆祝“端千节”,也就是佛教的四大节日之一。然而,尽管文殊菩萨和善财童子都在忙碌地为众生祈福,但他们的慈悲心并未能消除世间的一切苦难。相反,他们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和痛苦。 诗中的“铁蛇”象征着那些贪婪
我们将这首诗分为四句来逐句分析: 1. 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 2. 大家出只手,彼此不相饶。 诗句释义: - 国清才子贵:这句话描述了国家清贫的读书人(才子)因其才华而受到尊重。 - 家富小儿娇:这句话描绘了富有的家庭中,家中的男孩们因娇生惯养而显得娇气。 - 大家出只手:这里“大家”指代的是社会、国家或某个集体,“出只手”意味着每个人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 彼此不相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