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宗杲
【注释】偈颂一百六十首 其五十 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 丈夫自有冲天志,休向如来行处行。 无边的佛国,自他之间并不有隔阂。 从前世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始终不离当下之念。 有志气的男子自有冲上天去的雄心,不要在像佛那样的地方打转。 译文: 无边的佛国,自他之间并不有隔阂。 从前世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始终不离当下之念。 有志气的男子自有冲上天去的雄心
注释: 1. 投子下绳床:指把孩子送到学舍。 2. 今朝为举扬:指现在要被举荐。 3. 驴前马后汉:比喻在官场中左右逢源,左右为难。 4. 切忌乱承当:意思是不要随便承诺或接受别人的要求,以免陷入困境。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寓言诗,通过讲述一个孩子被举荐到朝廷的故事,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诗句“投子下绳床,今朝为举扬”描绘了一幅孩子被送进学舍的场景,象征着孩子即将踏上仕途,开始他的仕途生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偈颂一百六十首 其四十五》。这首诗的原文是: 三个与四个,七个与八个。 数目甚分明,无人数得过。 既是数目分明,为甚么无人数得过。 道士著白襕,且非真措大。 译文如下: 三个和四个,七个和八个。 数量非常明确,没有人能数得过来。 既然数量非常明确,为何没有人能数得过来。 道士穿着白色的长袍,但他并不是真正的学者或士人。 注释如下: - 三个和四个,七个和八个
【注解】 偈颂:佛教中的一种诗体。 一百六十首:指《大藏经》中的偈颂。 有则旧公案:指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弟子不解其意,惟迦叶微笑而已,后人称“迦叶微笑”为“点破”,此乃佛祖的“旧公案”。 点起数碗灯:点燃几盏灯。 打鼓普请看:用鼓声召集众人来观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佛门颂赞之作,以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题,通过点灯、打鼓等仪式活动,赞颂佛法高深莫测,让人顿悟。
释义:观音菩萨的聪明智慧,可以救世间的痛苦。百花开放,烂漫美丽,但看过去却无法看见。 注释:偈颂,佛教语,即佛语,是佛经中的诗歌形式;其五十二,指《观音菩萨赞》的第五十二首;观音,观世音菩萨,中国民间信仰中慈悲救苦的菩萨;妙智,意思是极高的智慧;能救,意思是有能力救助;世间,人间;苦,痛苦、困难;百华,百种花卉;开,盛开;烂熳,烂漫;觑见没可睹,意思是只能看到眼前的景象而不能看到更远的未来。
【注释】偈颂一百六十首:这是一首七言诗,共160句。其五十四:这是第五十四首偈语。偈颂:法身报身化身,咄哉魍魉妖精。三眼国中逢着,笑杀无位真人。 赏析:这首偈语的大意是说:法身、报身、化身都是佛,但那些妄称为佛的人,却像鬼魅和妖精一样狡猾。他们躲在一个叫三眼国的地方,在那里遇到了真正的佛法,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 作者用“法身”、“报身”和“化身”来描绘佛陀的真实身份
【注释】偈颂:一种佛教的唱诵,是佛教徒念诵佛经时用的韵文。 棒打石人头,曝曝论实事。 棒打:用棒击打;石人头:指石头上长出的苔藓,喻指顽固不化的愚人;曝曝:晒。 不用作禅会,不用作道会。 禅会:禅宗讲修持的集会;道会:道教讲炼养、讲修养的集会。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反对禅修和道修的观点。他认为,禅修和道修都是一些空话,没有实际意义。因此,他主张人们应该关注实际问题,而不是空谈修行
【注释】 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驱使农夫的耕牛,夺走饥饿之人的口粮。 趯翻大海水,拳倒须弥卢。:掀起了大海的波涛,把须弥山都给推翻了。 生擒虎兕,活捉狞龙,犹未是衲僧本分事。:活捉了老虎和犀牛,捉住了狰狞的龙,但还不算是出家人应该做的本分事。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佛教僧人的诗作。首二句赞美他们能解救世人于水火之中;三、四句赞扬他们的神通广大,力能拔山;五、六两句赞叹他们的慈悲之心,救死扶伤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其大意为:处处都是真实,处处都是本来的人。 当人们讲述真实时,声音却不会显现出来,正体堂堂的身相已经消失不见。 注释:偈颂,佛教用语,指佛家唱诵经文或讲说道理时的赞颂。“处处真”指处处都是真实的人。“尘尘尽是本来人”意谓一切众生都是自性清净、本性本具的。“声不现”即言说无法显现。“正体”指佛法中的真如法性,“堂堂”意为端庄庄严。“没却身”即消失掉自己的形相与身相。赏析
偈颂一百六十首 其四十六 【注释】: 喝,指禅宗中的“棒喝”。 照用一时行:即在某一时刻应用。 要会个中意,日午打三更:意思是要想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就要在正午时分打坐到半夜三更。 【赏析】::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禅宗中的“棒喝”法是随时可用的,关键在于要领悟其中的真谛,这就需要在正午时分打坐直到深夜。这是对禅宗的一种独特诠释,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