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宗杲
蔡宣教请赞 咄哉无知,半憨半痴。 注释:蔡宣教是一个愚蠢的人,他的智慧和理智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以至于他既显得有些笨拙,也有些痴呆。 黑豆换人眼睛,十分爱讨便宜。 注释:这里的“黑豆”可能指的是某种物质,它被用来换取某人的眼睛。而这个人则因为贪得无厌,过分追求利益,而显得有些“可爱”。 一朝死入地狱,定堕镬汤泥犁。 注释:一旦死亡,就会进入地狱,那里有火、水、土三味真火,会将人烧成灰烬
蔡郎中请赞 译文:性情暴躁,举止傲慢,喜欢谈论佛教禅宗和道教思想。 注释1:性情暴躁 注释2:举止傲 注释3:喜欢谈论佛教禅宗和道教思想 赏析:此诗通过描写一位性格暴躁、举止傲慢、喜欢谈论佛教禅宗和道教思想的人,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中这种不良风气的不满和批评。诗中用“说甚禅”、“谈甚道”等词语,强调了这个人对佛教禅宗和道教思想的重视和痴迷,同时也暗示了他可能缺乏实际行动和实践能力
【注释】普明琳:和尚。 达摩:印度的僧人,中国禅宗五祖之一。脊梁:指头顶。释迦:即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佛经中常用他的头骨来比喻佛法广大无边。 【赏析】这首诗是赞美普明琳和尚的诗。“触处无碍,得大自在。”这是说普明琳和尚对一切事物都能随遇而安,没有障碍和束缚。“达磨脊梁,释迦脑盖。”这是说普明琳和尚的头骨与达磨一样高,他的脑袋就像释迦牟尼佛的头盖骨一样。这里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普明琳和尚的博学多才
郑学士请赞这首诗的译文是: 参悟了禅宗圆通,背负着睦州的木版。 透过祖师关,瞎掉头顶的眼睛。 肚里黑沉沉的,这里平坦坦坦。 本性让人讨厌,发怒时浑然不顾。 巩县茶瓶一槌下去,饶州白瓷碗被打碎。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的体会和感悟。诗中通过描绘禅师们的形象和行为,展现了他们超凡脱俗的气质和境界。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禅宗修行的理解
普融平和尚,示无作相,击涂毒鼓。 这是一首关于普融法师的赞颂诗,其中蕴含了许多深刻的禅宗思想。 “示无作相”指的是佛教中的“空”观念,强调一切现象都是空,没有固定的形式或本质。而“击涂毒鼓”则是一种形象的描述,表示佛法如同毒药一样,能够摧毁一切邪恶和痛苦。 “行无缘恶”意味着修行者应该超越世俗的利益和欲望,不受其影响。而“诛佛诛祖”则是对禅宗思想的进一步阐述
【注】清和尚:唐代僧人,姓张名果。 凛凛孤风世所稀,碧眸炯炯电光辉。 贫儿示与衣中宝,富者教伊赤体归。 毒手惯曾烹佛祖,洪炉常用大钳锤。 小根魔子还知否,此是吾家真白眉。 译文: 高傲而孤独的风,世上少见,明亮的双眼犹如闪电。 贫穷的人把它视为珍宝,富有的人将它还给了赤身的人。 他曾经用毒手伤害了佛祖,常用大火焚烧一切。 即使是小小的妖魔也应该知道,这是真正的眉毛。 注释: 凛凛(lǐn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逐句释义”“关键词注释”等。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诗中的关键字词理解诗句含义,然后进行赏析。“风雷为舌,虚空为口”,意思是说:说话时像风雷一样地吼叫,说话时像空灵的虚空一样地吐纳。这两句诗是写圆悟和尚的说话方式,既形象生动又幽默诙谐,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富有人情味。“应群生机,作师子吼”,意思是说:他应对众生的种种机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和泰州佛舍利塔》。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第1句:“惯说五家宗派禅,不将玄妙与人传。” 注释:这里指的是佛教中禅宗五大宗派(即曹洞宗、临济宗、云门宗、法眼宗、沩仰宗)的教义和修行方式。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认为人心中自有佛性,通过直接观察和体验来领悟佛法,而非依赖于外在的经典或理论。 第2句:“晚年一处真奇特,食罢长伸两脚眠。” 注释
竹庵圭和尚赞 赞美竹庵也是妙喜,咒骂竹庵也是妙喜,称赞和咒骂各有原因。 赞誉的人是竹庵具有僧人正眼,咒骂的人是被浸泡在醋瓮里。 有人问:“如果竹庵成为大师,那么赞美和咒骂都不合适。” 精金美玉都有其价格,赞誉和咒骂只会增添闲话。 妙喜听到这些话后笑着没有回答,只是拍手叩齿三次,任凭他们称赞龟打瓦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诗歌,名为《观音大士赞》。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注释和赏析。 1. 过去正法明 - 这句描述了佛法的正统与光明。 - 关键词:正法 - 佛教中指符合佛性、佛陀教法的正确教义。 - 注释:这里强调了佛法的正统与明晰。 - 赏析:这表达了对佛法真实性的认可,以及对过去传承的尊重。 2. 现前观自在 - 描述观世音菩萨在当下世界的自在状态。 - 关键词:观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