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广洋
《兰溪棹歌三首其二》的诗句翻译如下: 野凫晴踏浪梯平,越上人家住近城。 箬叶裹鱼来换米,松舟一个似梭轻。 译文: 野鸭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踩着波涛上的小台阶,轻松地行走着。靠近城市的居民,住在越上游的村庄里。他们用箬叶包裹新鲜的鱼肉换取米粮,而一只松木制成的小船,如同织布机上的梭子一般轻巧。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画面。首先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玻璃冷浸洞庭山,霜竹攒攒橘柚斑。 这句诗描述了洞庭湖上的景色,玻璃般的湖水寒冷地浸没在洞庭山之中,而周围则是霜白的竹子,密集地堆积着,点缀其间的是橘树和柚子树的斑驳色彩。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湖面比作透明坚硬的“玻璃”,将周围的竹子比作“霜竹”,而橘柚则以其鲜明的颜色增添了生机与活力。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一种宁静而又清新的自然之美。 垂发吴娃笑相语
《东吴棹歌四首其四》是明朝初年汪广洋所作的一首诗。 “画桨经过碧浪湖,水晶台阁翠云铺”描绘的是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画桨划过碧波荡漾的湖面,留下一道道涟漪;湖边矗立着一座座晶莹剔透的台阁,它们被翠绿的云朵装饰着,显得格外壮观。“蓝田空老王摩诘,肯信江南有画图”表达了对王摩诘画作的赞美和对江南美景的向往。王摩诘是唐朝著名的画家,他的画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艺术境界受到后世推崇。这句诗通过对比
诗句释义:兰溪棹歌三首 其三 棹郎歌到《竹枝词》,一寸心肠一寸丝。 莫倚官船听此曲,白沙洲畔月生时。 注释与赏析: - 注释 1. 棹郎:指在河船上唱歌的乐师。 2. 竹枝词:一种源自巴渝地区的民歌形式,刘禹锡的作品模仿了这种风格。 3. 心肠寸丝:形容内心的纠结和情感深厚。 4. 官船:通常指政府或官府的船只。 5. 白沙洲畔:一个具体的地点,位于长江边的沙洲之上。 - 赏析
【注释】 宝应驿:在扬州。短篷:小船。 【赏析】 宝应,古称安宜,今为江苏宝应县。宝应驿为古代驿站,位于运河上,是官道上的重要站点。此诗写于诗人乘船经过宝应驿时,夜宿船上所见所闻。 首句“短篷风急雨声多”,写舟行江中,遇风遇雨之苦。“短篷”即小船,“风急”点出风雨之猛烈,“雨声多”则说明雨势之大。第二句“浓墨堆云水拍河”,用浓墨来形容乌云密布,以水拍指江流湍急,形象地描绘了狂风暴雨的气势
岭南杂咏其一 一剑南来两鬓星,肩舆随处看丹青。岂知庾岭梅边客,却上交州海角亭。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汪广洋的《岭南杂咏》中的一首。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和赏析: - “一剑南来两鬓星”:这里的“南来”指的是汪广洋从南方归来,“两鬓星”形容他的年纪虽然已高,但精神依然矍铄。这一句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肩舆随处看丹青”:这里的“肩舆”是指他乘坐的轿子,“丹青”指的是绘画艺术
【注释】 蒙𣿞滩:水边。 耨:耘田。 理钓槎(cá):收拾鱼网。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写诗人舟中所见之景。首二句是一幅水乡春日图,点染出一派田园风光。第三句承上启下,点出此行目的。最后两句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以“儿孙不解躬耕耨”来说明自己不谙农事,而“日日烟波理钓槎”,则说明在闲适之中仍不失为渔人之乐
注释: 1. 岛屿潮来日欲曛:潮水涌来,太阳快要落下。曛(xuēn)是日落时天空的颜色,这里指夕阳。 2. 聱牙蛮蛋动成群:方言发音难懂的俚语或方言词汇像一群小鸭子一样动起来。聱牙,方言发音难懂的意思;蛮蛋,即俚语、方言。 3. 挐舟尽入沙湾泊:驾着船进入沙滩上的港湾停泊。挐(niáo),船桨;泊,停泊。 4. 为避犁头海上云:为了躲避犁头般的乌云,驶向海边。犁头,指乌云形状如刀
【注释】 晚过青河驿:傍晚经过青河驿。青河驿,地名,在今陕西榆林附近。 溯流西望渺如烟:逆着水流向西眺望,一片茫茫,如烟似雾。 黄帽齐将百丈牵:黄巾军士兵一齐用力,把百丈长的绳索拉紧。黄巾军是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裹黄巾而得名。百丈牵,形容拉绳索的动作。 日暮雨来风浪恶:天色已晚,风雨来临,波浪汹涌澎湃。 隔河挝鼓换官船:隔着河大声击鼓,迫使官船改变航向。 【赏析】
【注释】 拜命趋侯府,持书出省曹:奉旨到朝廷去拜见王侯。出省曹是出京赴任。 宦游千里外,公论一时高:在外做官漂泊万里之外,舆论都把你当作一时的贤能。 晓日鸣珂佩,晴天簇羽旄:清晨阳光下,佩着响着铃声的宝剑,头戴插着羽毛的马缨冠。 暂为东楚别,且醉太平皋:暂且告别江东,在太平的皋亭山边畅饮一醉。 祖席陈麟脯,宾筵集凤毛:设宴招待贵宾,有美味的肉干供宾客们享用,宴会上聚集了凤凰的羽毛装饰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