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吾驺
注释: 壬午:宋高宗绍兴五年。乐游原: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地势高敞,是登眺长安城胜地。颠狂:放浪不羁。道眼:佛家用语,指能悟到真理的眼睛。松风山月静焚香:形容在宁静的环境之中,静静地烧香。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一首七律。诗人于春夜登临乐游原,观赏着满园春色。他凭栏远眺,只见红梅已落,桃花也将凋零;杨柳已变绿,杨花也飘散了。此时正是暮春时节。但诗人并没有被这美景所迷惑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长安太液赋牵牛,底事于今二十秋。 溪桥也是天河水,不信牛郎有白头。 ```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诗句一: "长安太液赋牵牛,底事于今二十秋。" - 原文: 长安太液赋牵牛,底事于今二十秋。 - 译文: 在长安太液池中吟咏牵牛星的故事,为何至今已经二十年了? - 诗句二: "溪桥也是天河水,不信牛郎有白头。" - 原文: 溪桥也是天河水,不信牛郎有白头
【注释】 (1)濯魄:指七夕,古代传说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见的日子。古人常在这一天举行宴会、饮宴等。 (2)黎君选:即黎简,字君选,广东新会人,明末清初诗人。 (3)徐六:名不详,徐渭的从弟。罗子开:名不详,罗洪先之子,明代画家。 (4)陈迪先:名不详,陈继儒的堂弟。 (5)从兄弟:同族兄弟中年纪较小的,称从兄弟。儿侄:儿子和侄子。 (6)濯魄台:相传为七夕牛郎、织女渡河相会的地方。
【诗词】 七夕同黎君选徐六出吴孟浚罗子开陈迪先家从兄弟儿侄饮于濯魄台 童时乞巧老何言,阶下儿孙瓜果繁。 六十年来经七夕,都无人笑老天孙。 【译文】 小时候就听说过七夕的故事,但长辈们从未提及过。现在子孙辈的孩子们在阶下摆放着丰富的果盘,就像当年的乞巧仪式一样。六十年来我每逢七夕都会来到这濯魄台,却从未有人笑话我是天孙。 【注释】 1. 童时乞巧:小时候就听说过七夕的故事。 2. 阶下儿孙
七夕,是一年一度的节日,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同黎君、徐六、吴孟浚等都是诗人的朋友或兄弟辈,他们是这次聚会的主角。濯魄台,又称七夕桥,是古代七夕节时人们祭祀牛郎织女的地方。 万里明河只眼前,泛槎何用讯张骞。 万里明河,指的是广阔的银河,象征着遥远的距离和未知的未来。泛槎,是指乘坐小船渡河的意思。讯张骞,是指询问张骞的故事。张骞是汉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探险家,他曾经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中亚的道路
《赋送刘须弥公祖》是何吾驺于明代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两首。第一首以“奏凯韶西汗满衣”开头,表达了对刘须弥公祖胜利归来的祝贺,并描述了他在朝堂上拂袖而动时所展现出的英姿。第二首则是在赞美刘须弥公祖的才华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刘须弥公祖的风采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通过对刘须弥公祖的描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心态。
生来弥勒是前身,名乳千杯道转亲。 渐老更如苏学士,可怜饮酒不如人。 赏析: 《余生平颇有酒量尝登燕市楼头自谓无敌丙子归犹能偕二三友旧尽一石庚辰寒食山中回遂不胜涓滴重有感焉偶忆子瞻三不如一旦有之漫赋二首》是明代诗人何吾驺所作的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生来弥勒是前身,名乳千杯道转亲”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以及对自己饮酒能力的自豪。何吾驺在诗中自称是弥勒的化身,有着超凡脱俗的身份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古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明确重点词句的意思,再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1. 不能唱曲不弹棋,尚笑东坡三不如。 译文:我平生酒量不小,曾经登燕市楼头自夸无敌,丙子年归乡还能与二三友旧尽饮一石酒,庚辰年寒食山中归来却不胜涓滴之水。偶然想起子瞻(苏轼)三不如,一旦有之漫赋二首。 赏析:诗人在燕市楼上饮酒自得,自称“一斗十千”,并自比苏子瞻(苏轼)
注释: 楚人萧符长以新邑王芦人令公书至赋别 —— 楚国人萧符长收到了王芦人(指王粲)的书信,于是赋诗告别。 馀寒疏雨洗蘼芜,客过津亭候雁孤 —— 残阳如血,细雨蒙蒙,洗净了野草上的露珠。客人在渡口亭中等待雁群归来。 楚水湘烟天一色,扬帆东下醉屠苏 —— 楚江湘水烟云交融,天际与水面浑然一体。诗人扬帆向东,乘船而下,醉饮屠苏酒。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楚人萧符长以新邑王芦人令公书至赋别”
诗句:小窗尊酒未成欢,一读新篇欲别难。 译文: 在小窗边摆放好酒杯,还未能够畅饮尽兴, 突然看到一封来自远方的朋友的信,心里顿时感到不舍和难过。 朋友刚刚读完一篇新作,想要与我告别, 回想起当年王宰抱着璞玉的心境,如今知己满长安,真是让人感慨万分啊!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与远方朋友离别时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小窗尊酒、新篇阅读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平静而期待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