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吾驺
这首诗是苏轼在寿州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共四句,每句都充满了禅意。 首句“午憩寿国寺借宿僧床”,字面意思是在中午时在寿国寺休息并借宿和尚的床铺。这里的“午憩”指的是在日间休息,而“寿国寺”是一座寺庙的名字。在古代中国,寺庙是文人墨客常去的地方,可以借宿也是常有的事。这里借宿僧床,可能是由于作者旅途劳顿,或者有其他的需要,所以选择在寺庙中暂时休息。 次句“偶向元公借榻眠,都疑居士懒真禅
【注释】 戊寅:唐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五首:《唐诗纪事》卷五十四:“元结《戊寅岁八月五日作》:‘夜凉新雨后,月色如霜雪。’”五言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共有二十个字。 【赏析】 此诗写月下饮酒赏花的情景。首句“列醴千家玉瓮香”,意思是说:满城都是美酒的香气,好像千户人家都酿了酒。第二句“不禁疏雨点衣裳”,意思是说:尽管细雨点点打湿了衣服,可是仍忍不住要举杯畅饮
注释:得意时,我并非是因为画绢墙壁而感到满意,而是因为我的画作天然浑厚,充满了苍茫的气息。 归途中我站在湖边,看到了三座山塔,但是这并不能让我像欣赏新作一样沉醉在雪堂里。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友人的赠诗的回应。他表达了自己对绘画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追求。他认为绘画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描绘事物的表面,而应该追求内在的真实和力量。他赞美了三竺的美丽景色,但并没有像欣赏新作一样沉醉其中,而是更注重内心的感受
注释: 戊寅年中秋节五首 寻找真神炼制仙药事飞升,当时为何要在月亮里行走? 恐怕广寒宫的月夜还有梦境,浓云疏雨让人难以承受。 翻译: 寻真炼药事飞升,当时何因月里行。 多恐广寒还有梦,浓云疏雨不胜情。 赏析: 第一句中的“寻真”和“炼药事”都是道教修炼成仙的重要步骤,这里诗人借以表达了自己对长生不死的向往。而“飞升”则直接点明了这种追求的目标。第二句中的“当日”指的是过去的时光
注释: 碧玉竿竿静且修,如君一见似王猷。 偶然把赠陈生去,拖向长天理钓钩。 黄逢永以胥江竹赠陈集生,有赋赋赠之诗。 碧玉竿竿静且修,形容竹子长得又高又直又细又直,如同修长的竹竿,静静地站在那里。 如君一见似王猷:比喻这竹竿就像王献之看到那根竹子后,觉得这竹子非常漂亮,就决定用它做笔筒。 偶然把赠陈生去:指黄逢永把这根竹竿送给陈集生。 拖向长天理钓钩:意思是说这根竹竿就像钓鱼时拉起的长线一样
诗句释义与注释: 1. 笼雾笼烟渺不禁:形容柳树被薄雾和烟雾笼罩,显得朦胧而美丽。 2. 何当着雨复沈沈:意指柳树在雨后依然显得格外迷人,即使雨水打湿了它的枝条。 3. 秋风一夜愁眉扫:描述秋风轻拂,柳叶随风摇曳,仿佛能扫去人的忧愁。 4. 空有长条绾去心:比喻柳树枝条如同一根根细丝,缠绕在心头,象征着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译文: 薄雾和烟雾中,柳树显得朦胧而美丽。即使雨后
盈掌寒光半翳无,四郊尘静月明孤。 注释:月光如水,洒满了我的手掌,但那半遮半掩的寒光似乎并没有完全照到掌心。四周的田野、村庄和树林都被一层薄薄的灰尘覆盖着,一片寂静祥和的景象。然而,在这样的宁静之中,明亮的月亮却独自高悬在天空中,显得格外孤寂。 至今兔捣缘何事,萧瑟秋声满玉壶。 注释:为什么直到现在,兔子还在捣药呢?这可能是因为秋天的萧瑟之声充满了整个宇宙,就像装满了玉壶的酒一样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通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每句诗的意思,理解诗句中重点词、难词的含义及作用;最后将全诗的意思串联起来,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绿树阴浓荫板桥”,绿树茂密,阳光斑驳地洒在石制的拱形桥上,形成了斑驳的光影。绿树和桥形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鸣蛙十里草萧萧”,青蛙在草丛中鸣叫
诗句解析与注释: 1. “满怀是酒独长醒” - 这表达了一种孤独与清高的情感,诗人独自饮酒但清醒未醉,表现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 关键词: 满怀、酒、独长醒 2. “见面何须写道经” - 表示不必用繁琐的文字表达相见的喜悦,直接通过行动或言语来沟通已足够。 - 关键词: 见面、道经 3. “我欲与君舒一啸” - 想要与朋友一同放声大笑,享受那一刻的欢乐和自由。 - 关键词: 舒一啸 4.
【注释】 太乙:指太阳。 引:拉,引燃。 巨毫:指大笔。 夔龙:指神话中的人鱼。接武:比肩而坐。争高:争高低,比喻竞争。 文澜:文采波澜。千尺:形容波涛很高。 吴江:泛指长江。八月涛:八月时,长江水势很大,波浪汹涌。 【赏析】 此诗作于元顺宗至正十一年(1351)春,是诗人钱惟甸为应考的同乡友人所作。当时,诗人任国子监博士,他看到钱仲驭在南还应试途中路过苏州、镇江等地,便写下了这首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