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用锡
这首诗是一首赞扬张焕堂司马的七言绝句。诗的内容如下: 榆社归来叹二毛,太平幸得好官曹。 甘棠树下新祠宇,细柳门前旧节旄。 酌水自盟心不扰,销兵能使俗无嚣。 磺溪今日逢龚遂,赖有循良竞卖刀。 让我们逐句翻译这首诗的意思。 1. 榆社归来叹二毛:榆社归来指的是诗人回到了家乡榆社(今山西省榆社县),感到岁月流逝,头发已变白(二毛)。 2. 太平幸得好官曹:表示在太平时期能够做一个好的官是很幸运的
诗句翻译与赏析: 1. 自叹: - 解组归来鬓渐皤,问年已觉六旬多。 "解组归来"指的是官员解职后返回家乡,"鬓渐皤"形容头发因年岁增长而变得稀疏,这里用来形容岁月流逝的沧桑感。"问年已觉六旬多"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和对年龄的增长感到惊讶。 - 盛时早啖红绫饼,旧梦曾游瑞锦窠。 "盛时早啖红绫饼"描绘了年轻时的奢华生活,"红绫饼"是一种珍贵的食物,暗示了年轻时的富足和享受
闻延建诸郡捷音 十八滩头起瘴烟,相望烽火叹年年。 安危谁是中流柱,冲突须防下水船。 得扫萑苻期迅速,毋滋瓜蔓苦牵连。 昨宵闻返元戎旆,报道销兵一快然。 译文: 听到延建等多郡传来了捷报,十八滩边瘴气弥漫,相互望着烽火叹息连连。 是谁能够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在冲突中必须防备那些像水下船只一样危险的人物。 如果能快速地铲除这些祸害,就不必让它们蔓延成更大的祸患而让人痛苦地牵涉其中。
我们来逐句翻译这首诗: 1. 自夏至冬,得痒疾,夜辄不寐:从夏天到冬天,患上了痒症,夜间总是睡不着。 2. 莫道无关事,爬搔已切身:不要认为这无关事情,因为我已经感到瘙痒难耐,需要用手去挠。 3. 如何成小癣,竟夕大劳神:这痒症怎么会变成小小的癣斑,晚上我竟然因为这件事情耗费了巨大的精力。 4. 岂有形相隔,何曾技未伸?:难道有什么形体上的隔阂,我怎么可能没有尝试过其他方法来减轻痒症呢? 5.
【注释】 粤匪:指明末农民起义军。升庵:指唐顺之,字应德,号升庵,明代学者。司马:古代官名,此处用作谦称。瓜代;即“更替”,意谓换班。一说为“替代”。 【赏析】 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借唐顺之的诗句自比。全诗共七句,前六句以议论为主,最后一句是总结。 首联“堑垣因粤匪掠争,民食不足,时适唐升庵司马赴艋,诸绅驰商禁口,从之;乃瓜代者至,惑于他说,旋”写唐顺之在任时,曾到台湾,当时台湾人民受倭寇侵扰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赏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拾级共攀跻,层台百尺梯”写出了诗人登上凌虚台时所见的景象,表达了他对于登高望远的强烈欲望。“几疑无地险,直欲与天齐”写出了诗人在攀登过程中的感受,表达了他对于人生道路艰险、艰难险阻的认识。“海气收偏近,山光望转低”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所见到的景象,表达了他内心的感慨。“孤鸿明灭外
荏苒 荏苒光阴已七旬,依然牖下若吟身。 荏苒:时光荏苒,指时间流逝很快。 七旬:七十年,此处借指作者的年纪。 依然:仍然,依旧。指尽管岁月流逝,但诗人依然保持一种恬淡的心态。 牖下:窗下的读书环境,比喻隐居生活。牖,窗户。 若吟身:像吟诵诗文一样的生活。若,如。吟,吟诵诗文。身,这里指诗人自己。 得归闾里原为福,能守田园敢说贫? 得归:能够回到故乡。闾里,指家乡。原为福
【注释】白雪阳春:指《白雪歌》、《阳春曲》,都是古代著名的乐曲。擅场:占上风,压倒其他乐章。顾误:指顾贞观(周郎)。周郎,指南朝梁武帝的宰相周舍。金丝四壁藏:指金丝编成的屏风上藏着各种经书和典籍。虞典:指虞舜时代的音乐,这里泛指上古的音乐。淫声:指郑国时期的淫靡音乐,这里指郑风。彭宣:西汉人,以博学著称。后堂:指宫廷内院。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不觉吾衰矣,蹉跎岁月迁。 - 不觉吾衰矣: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开始衰老了。"不觉"表达了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即作者在不自知中感受到了身体的衰老。 - 蹉跎岁月迁:蹉跎,意指虚度光阴;岁月迁,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此句反映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感慨,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已经白白流逝。 2. 循途如转磨,息驾幸收鞭。 - 循途如转磨:比喻人生的道路如同旋转的磨盘,不断前行而无法停止
诗句释义 1 余年四十五,眼已花矣,近复能灯下作小楷:我已经到了45岁,眼睛已经花了,但我最近又能在灯光下练习写字了。 2. 自笑看花雾里同,此心如镜倩谁砻:我在嘲笑自己,就像看花雾中的镜子一样,我的心像镜子一样清晰明亮。 3. 精神敢诩仍无恙,世界何因更发蒙:即使我的精神状态还很好,世界又有什么变化呢? 4. 岂有金鎞能刮目,幸看银海已回瞳:难道有金属的眼镜可以改变视力吗?幸运的是